在這場演奏會中,兩位年青演奏家都是來自德國,而且也在國際樂壇的獨奏家之路上,開始漸見聲譽。多年來,樂迷都見慣一出道就已經被定位為獨奏家的演奏家,已去世的舉世知名大提琴家夏里奧(Lynn Harrell)則有點不同,他最初是著名的克里夫蘭管弦樂團(Cleveland Orchestra)的樂師,後來成為國際級大師。今次的演奏會中,大提琴家霍農(Maximillian Hornung)的演奏之路也跟夏里奧非常相似,他也曾在國際級大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中擔任首席,目前已躋身於國際的音樂廳舞台的獨奏座椅之上。
首先出場的,是兩年前在音樂會電影中出現的鋼琴家克里奇(Alexander Krichel)。之前因香港的疫情,他被逼只能以錄影形式演出,但因為這場音樂電影廣泛上映,他卻也頓然成為樂迷熟悉的新名字。他在這場音樂會開始獨奏份量頗重的作品——穆索斯基(Moussorgsky)的《圖畫展覽會》(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相比於其他鋼琴家的版本,在現場聽,他演繹的色彩比起一般的鋼琴表現更豐富。言下之意,他有意無意地仿效了管弦樂的感覺。所以,為了要表現一些豐厚的和弦,他也會以稍微延長色彩變化的時間,讓聲音的存在與投射更加實在。雖然偶有錯音,但整體氣氛帶來的震撼感卻非常具威力——在很濃厚低音的段落,尤為最明顯。他的音樂感也相當高,不過玩味性卻稍為高於深沉的內心演繹。但整首樂曲的演出非常吸引。
霍農選奏的兩首大提琴奏鳴曲,完全展現了他的大師級水平的特質。霍農與克里奇兩位在上半場演奏了貝多芬的《A大調第三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作品69》,整體來說,各自的演出與音樂表現都非常漂亮和高貴。克里奇把之前獨奏的豐厚琴音與形象化的外在演繹,都收斂起來,換以相當典雅輕型的風格來演繹這首作品。霍農的演出,差不多由一開始的悠揚樂句,已掩飾不掉他大師級的水準和踏實的風範。他的琴音較為從容,弓子也像調得較鬆,所以音量不大。但他演奏出的音色變化及優美餘韻,卻是只有音樂修養及技巧最高的演奏家,才會有的表現。
在第一樂章中,兩人極具默契的對答韻味令人相當樂在其中。作品中鋼琴的部分相對較突出,克里奇卻小心地讓大提琴部分能與他平起平坐。第二樂章裡,鋼琴部分的比重其實相當強,霍農以較高姿態的大提琴演奏,令整個樂章的二重奏味道非常優秀。克里奇爽朗的演繹全無後顧之憂,兩人的合作十分令人滿意。第三樂章的快板部分,兩人的演繹、技巧和合作完美無瑕,而且活力與優雅並存,的確是非常令人興奮的演出。兩人在整首作品中,對音樂的感情變化展現出優秀水平,音樂修養實在相對高。
下半場第一首樂曲,是一首相當冷門的大提琴獨奏作品——作曲家亞曼(Dieter Ammann)所寫的大提琴曲《對抗數字的想像(1994/1998)》(Piece for Cello, "Imagination Against Numbers" (1994/1998))。這首作品需要超準繩的演奏技巧,當中涵蓋很多非正常大提琴演奏的範圍,包括有音符旋律的拍打指板演奏,遠離指板極限的高音音符、也包括極多的不協和和聲、奇怪的音程、人工泛音、弓法的運用、快速的撥弦等等。一言蔽之,演奏者的音準及運弓音色力量等技巧,不容有失。對比之前霍農現場演奏此曲的網上影片,這次在香港的演出無疑更加自由奔放,隨心所欲,豪氣萬千,技巧完美,而且具有極為強大的震撼力,仿如一個大提琴巨人。在沒有甚麼旋律的基礎下,霍農依然具有音樂感的整體部署,帶給觀眾技巧以外的音樂感染力,令人驚艷!
最後一首作品,是大提琴演奏會中的大熱樂曲,布拉姆斯的《F大調第二鋼琴及大提琴奏鳴曲,作品99》。如果以霍農的風格來說,他的整體演奏似乎較為柔弱,但細心聆聽,他演奏的音色雖然不夠結實,蘊藏的爆發力卻相當不能被小看。要演繹這首作品當中的雄厚力量,對於克里奇來說似乎更是容易順手拈來。但在相對深沉的第二樂章,霍農內在深刻的歌唱性,便在他從容的弓子中展露無遺,樂句的鋪排及順勢變化,在演繹上更是相當感人,音色亦格外動人。兩人在這個樂章的合作亦很出色。第四樂章開首,他倆的優美演繹和情緒變化的配合,完全表現出他們的合作默契和對作品的共識。
兩人加奏了改編自舒曼的作品25之一——藝術歌曲《奉獻》(Widmung)。霍農從容溫暖的演繹展現了濃厚歌唱性,克里奇低調地在背後緊緊扶持。兩人的演出相當簡單而漂亮。整場音樂會,最令人欣賞的不只是他們的藝術和技巧,而是他倆的互相配合和默契,就好像兩個相識和合作已久的老拍檔一樣,令人深深感受到,合作所帶來了重要的藝術性,這亦是在當代音樂演奏越來越只著眼於個人表現的情況下的一個最佳典範。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