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劇季22-23深度評
文︰盧偉力 | 上載日期︰2022年11月29日

 

《辯護人》(攝影:Hay Lee)
這計劃看了的五個戲,之前的報告是看了《她生》、《留守太平間》及《穿Kenzo的女人》而寫,主要談中英劇團劇目與風格的取向。這次報告,主要談《辯護人》和《解憂雜貨店》。
 
《辯護人》(郭永康編劇、張可堅導演)
 
看著演出,最使我產生感受的,是盧智燊的表演,非常有真實感。直到好一些日子之後,仍然會想起他戲中所演的角色形象:一位盡責的小學老師,女兒在地鐵無差別殺人事件中死亡。女兒考上大學,在收到大學入學通知書時他崩潰了。他同時要照顧身邊的妻子,身心極度疲累。他向辯護人復述這些已過去的事情時,仍然忍不住淚水。時間洗不掉曾經崩潰的生命感覺。
 
可惜,其他演員的角色都有些阻隔,尤其是主角,基本上沒有了血肉實在感。袁浩楊演得很賣力,看得出已盡了力,但似乎是被對白中太多的概念與義理影響,使他未能鬆弛地呈現角色:一個既是父親又是丈夫的辯護律師。他只是演出了執著的狀態,不顧一切地為明顯犯了殺人案的人爭取上訴權。在激盪中鬆弛,要求比在平靜中鬆弛更高。
 
《辯護人》這個題材,其實可以用多視點——參考《羅生門》。除了律師、他妻子、女兒、受害人家屬、目擊者、警察、法官、街頭市民、電視台製作人、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甚至神職人員等。不過編劇決定以辯護人為主要視點,大概是因為受真實中辯護人的遭遇(受社會排斥、深愛他的妻子一直支持他)所感染。編劇是有潛力、用心、努力的,或者是入乎其內,而未能出乎其外,複雜浩瀚的素材把他的生命共感沖擦掉了一部分吧。理想主義者光談理想,只是主義;有血有肉,愈見理想。
 
導演處理,把簡約主義用於這個文本之上,而文本的問題很複雜。似乎內外景應有別,除非有心像積木似地組合一個象徵空間。文本採取了寫實方式以顯示現實,於是看下來舞台空間與文本之間呈現了藝術上的對位。
 
《解憂雜貨店》(東野圭吾原著、成井豐改編、盧智燊導演)
 
看完《解憂雜貨店》重演,感覺上,2018年首演似比這次明朗,節奏也爽快一些,至於人物關係,上次框架中人物私奔失敗,青年男女的哀愁,淡淡滲透在整個戲中,這次則是內含故事的人物關係較明確。
 
同一個戲碼,同一位導演,為何觀感會有所不同呢?
 
我想這是因為台上台下的人都經歷了過去幾年社會環境發生的種種。我們常常說中國人有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在香港生活的我們,領受過從安定到小康,正期待步向繁榮的時候,卻面對著社會動盪、疫症蔓延。一股集體的憂傷籠罩在大部分人心上,不甘與無奈與憤慨混合成日常的節奏。或許是在這背景之下,重演版的《解憂雜貨店》就有意無意地多了一抹暗沉的色調,而節奏也顯得凝重而緩慢。
 
導演在空間處理上嘗試創造混融內外,時空重疊,互動互濟。這樣安排使不同表演風格的張力稍為淡化,而結尾時整台滿佈一盞又一盞燈,照亮彼此,是曾經的生命發光的象徵,切合穿越解憂的戲核。
 

 

《解憂雜貨店》

 
談到時間與生命的想像,李白有詩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但東野圭吾卻是過去的人曾經為今人解憂,而今人又可以為眼前人從前的生命解憂。穿越的不是人,而是那份關顧之心。當劇中現在的三位年青人明白這一點,他們的生命就不同了。
 
當代藝術最可貴的並不是一件作品容不容易明白,觀眾甚至批評家接受與否,或當中的事情是否能發生,而是在於它能否帶出與別不同的點子,無論是一點、兩點,抑或如冬夜的暴風雪,覆蓋天地,只要有一點,哪怕只是一點,就可以如星星之火在未來的歲月燎出一大片光芒。
 
結語
 
中英劇團在張可堅接任藝術總監之後,正正是香港面對很大挑戰之時。一個劇團,如何自存於時代而無愧?
 
可以看到中英劇團一如過往,很看重培養年青成員和創作人。這份培養在舞台呈現上有平等感。這在《她生》與《辯護人》兩個演出中尤其可以看到。在劇目上,承傳了古天農其中一個重要方針,把本土與外地有讀者基礎的文本改編為劇場演出。兩個大劇院演出,《穿Kenzo的女人》和《解憂雜貨店》風格很不同,與其他幾個演出亦未見呼應。這點在品牌建設上或許可思考。盧智燊作為劇團藝術上的另一支柱,很投入,其參與的演員與導演工作都有可見的努力。
 
(「評深而論」計劃原定安排藝評人觀賞中英劇團21/22年度劇季的五個劇目,但因疫情影響,其中兩個劇目被取消或延期,最終改爲觀賞22/23年度的劇目:《辯護人》和《解憂雜貨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戲劇藝術及影視教育工作者,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1987年1月赴美國紐約留學,得新社會研究學院媒介學碩士,紐約市立大學戲劇博士。1994年9月回港後,積極投入香港文化工作,並導演了多齣不同風格的舞台劇。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學院二十多年,講授中國電影史與美學、影視導演學、劇本創作,現為該學院榮譽駐院作家。

 

除教學、排演之外,盧偉力積極開拓香港戲劇學,出版有《香港舞台 - 作為文化論述的香港戲劇》、《品味戲劇 - 香港話劇團戲劇導賞集》、《劇評二十年》、《當代香港戲劇藝術》等書,亦有劇本集《出走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