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狀況》:不如試吓玩大啲!
文︰Frankie Wong | 上載日期︰2022年11月18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後人類狀況》(攝影︰YC Kwan,照片由再構造劇場提供)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再構造劇場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29/10/2022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22 »
藝術類別︰戲劇 »

不是第一次看甄拔濤的作品,《後人類狀況》保持了他作品裡一貫的詩意和史詩感,在Frank的這趟「追尋」旅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變化多端的風景。敘述上,則是運用了充滿意象、符號的台詞,富有哲思意味的對話,散場後,仍然需要細細地回想和體會。

 

作為「未來三部曲」的第二部,創作技巧上,《後人類狀況》完美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Frank面對著悲慘的戰爭、個人生活的困境,最後踏上這條尋求答案的長路,實際上和我們當下的生活深有共鳴。科技從我們的生活旁邊疾馳而過,好像每一天、每一秒鐘,我們的身體,和正在經歷著的事情,都變得那麼平面,時間原來是那麼的淺薄。

 

文本的多重性

 

看場刊上的文字介紹,拔濤已在德國劇場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他現為德國曼海姆國家劇院駐院作家,活躍於歐洲和香港。甄拔濤劇本的意象化、音律化以及非常強的「空間感」,都有很濃的歐陸劇場味道——劇中的人物白骨精、生了一棵樹的女孩等,她們的台詞都有很深厚的層次感,聽起來好像在閱讀一本塵封已久的古書。

  

 

《後人類狀況》(攝影︰YC Kwan,照片由再構造劇場提供)

 

筆者有幸閱讀過劇本,文字流暢且動人,同時,結合閱讀過程中的想像,可以慢慢進入到編劇建構的一片「荒蕪」,城市的憂傷,戰爭的混亂⋯⋯接著,可以體味到一種書寫的結構,在故事的發展中浮現出來——細碎的轉場、劇本中字體的變化、停頓等,都有著非僅僅是「文字上」的意念傳達,這種風格化的寫作,實際上也是劇本想表達的內容本身。

 

觀看演出則是一個依賴直覺的體驗。舞台設計以一個AI家居為中心,燈光的變化成為轉場的語彙。人物的進屋、離開、寫信給家人、冒險等,都在這劇場的一隅所發生。隨著劇情的發展,一些疑惑的感覺逐漸出現——他們在舞台上呈現著怎樣的一種生活?

 

劇本中的文字,是一個美輪美奐的世界——既有小說對於內心世界更加放大的優點,又有戲劇對話裡對矛盾衝突的關注。甄拔濤承接了兩種文字形式的優勢,同時折疊了當代劇場裡,極具嬉戲感的劇場性。對我而言,《後人類狀況》呈現的絕非一個封閉的戲劇世界,而是為觀眾、為自我的感知和反思敞開了一個更加寬闊的空間。

 

《後人類狀況》是一個關於科技影響,甚至是入侵了人類生活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城市的發展、社會經濟的運行、家庭關係何以為繼等更深更廣的思考。文本涉及到了對於「生活空間」的探索——在科技肆虐的今天,Frank只要隨便按按屏幕就可以炸毀一座城市。人,作為人,應該如何處理自身和所住之處的關係?我們要動態還是靜態地感受這種關係?是否還要這樣近乎狂熱地追隨下去?對於「科技」這樣一個入侵的幽靈,甚至會慢慢霸佔我們原有的生活秩序,人又該如何與自己相處?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和「科技」相處?

 

嚴肅的親近

 

如前文所提,拔濤的作品是詩意的、非連續的,他擅長意象的拼湊和詩意世界的組合,因此,這樣的文本在舞台呈現方面,一般都會採用比較獨特的美學風格,例如誇張、抽象、玩味等。演出中,我可以看到導演和整個團隊的嘗試。最印象深刻就是創作團隊在影像和音樂上的設計,在那首歌曲播出的時候,我竟然有一種無盡的失落感,人類、後人類,到底在為了甚麼,如此艱難地生存下去?

 

演出在盡力地引導觀眾,對故事、畫面、人物、想像力、外部世界和自我反思之間,能夠產生一個順其自然、充滿流動的理解。如果硬要「挑骨頭」的話,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劇場裡的元素仍然是裝飾、回應作用大於其表演性本身。在演員的表演風格上,已有不少的嘗試,但如若能在日常生活的姿勢和異想天開的動作間,找到一個取捨與平衡,願意「試吓玩大啲!」,整個文本、呈現和創作意念會形成一個更和諧的整體。

 

《後人類狀況》(攝影︰YC Kwan,照片由再構造劇場提供)

 

當代劇場的秩序在一個搖搖欲墜,而又重新建立的過程。這一過程仍在持續中——文本是一個可以激發溝通、激發想像的美學符碼,在本次的演出中,導演結合自己在德國、香港兩地創作的經歷,探索如何解構這個符碼。未來,如若團隊可以慢慢找到一個合適的整體藝術形式,文本的潛在藝術內涵會得到更加徹底的發揮。

 

結語

 

拔濤曾提過,「如今的寫作,不再單單是和寫戲劇、寫舞台劇劇本的人競爭,而是和所有的媒介:電影、串流媒體、遊戲等等。」觀看他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他仍舊在不斷探索文字的邊界,他的作品有著極強的文學功底——詩意的遐想和天馬行空的世界,好像飄忽不定,又近在身邊。

 

近來,他在導演上的嘗試也愈來愈多,沉浸式、遊走式、與arts tech結合等。他的劇本有一種無可替代的美感,同時在劇場裡的活力十足,他的劇本不會塞滿整個劇場,而是會留下不少的空隙——這種空隙是留給「空間」發揮的好時候。他身上有東方、西方兩種劇場藝術的衝擊和匯合,我期待拔濤的新作品,能為香港劇場帶來另一種衝擊,又能在自己的藝術創作裡,慢慢探索出一套特別的新語彙。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