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漣漪般的舞蹈
文︰賴閃芳 | 上載日期︰2022年10月3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幻夕記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8/8/2022 3: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幻夕記》的文案已開宗明義指出,藝術家王志勇旨在「創造了一個讓觀眾可安於覺知的空間,讓腦袋潛遊心流,在神馳之境放空」。縱邀請了兩位舞者參與,在筆者看來,舞蹈與燈光音樂舞美等等的關聯較少,似為錦上添花,卻對主題的思考幫助略少。

 

方形的場內,其中三面由燈光條及植物組合成的半圓形牆身包圍,地下鋪滿類似水松顆粒。餘下的一面沒有燈光牆但放置了長椅,觀眾所見的畫面由燈光條的明暗及鮮艷的顏色變化營造。中軸的那面牆經常出現一個巨型的圓形圖像,應該就是演出的題旨:夕陽。一幅過由地下到頂端的燈光牆拉開了空間感,而整體佈局對稱,隱隱滲出一種宗教空間的莊嚴。工作人員鼓勵觀眾隨自己喜歡的姿勢,找舒服的位置坐下或躺下,相當自由。許多觀眾跟筆者一樣,立刻脫下鞋子踏在水松顆粒上,或躺下伸展手腳,用觸感去體驗作品。這一設計已為整個演出定了調:自主自覺。

 

作品由好幾個段落組成,每段的音樂、聲效及圖像都不同,但有明顯主題:火焰、海浪、深海、城市、森林等等。燈光顏色及形狀的組合就著主題轉變,畫面相對抽象:直線、曲線、色塊等。另一種圖像則以黑影為體,反之比較具象:夕陽、大象、海豚等。聲音的處理為抽象的畫面加進意義,除鋼琴及鼓聲外還有蟲聲、浪濤聲、人聲及城市的雜音。我們看到的夕陽等畫面,竟是因為「不為」:把光關掉而造就。藝術家正不斷提醒觀眾,所有的想像只存在於腦海,靠每個人聯想而去補足畫面;那麼,究竟夕陽是否存在?眼見的顏色、花紋及圖像,和聲音帶來的聯想、情緒及感受,也是否如黑暗的夕陽般虛幻?

 

《幻夕記》(攝影:Mr. Ng,照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

 

每段的開首都由一聲類似銅鑼的聲音開始,畫面始終回到那儼如黑洞的夕陽圖像。作品沒有明顯開首或結尾,段與段的關係較弱,像是穩定的頻率般出現一段又一段;舞蹈部分則為作品帶來不同的頻率。舞者先混進觀眾群中,因此筆者一開始也沒有發現。當兩道微微的燈光照亮舞者,才驚覺即興舞蹈已不知不覺地開始。整體而言兩位的動作較細,舞台的存在也較收斂,相信是藝術家有意的選擇。曾景輝一開始在植物牆前面靜靜地坐著,其後動作以手指指指畫畫,似在數數目;梁儉豐動作較大,躺在顆粒上手腳向上伸展,再轉向用手掌及前臂作魚兒游水狀,還吸引了另一位觀眾參與其即興。空間的處理上,兩人也沒有太大的走動,與環境的關係非可見的;在演出中兩人也沒有交集。舞蹈像是在平靜的湖水掉下一顆小石頭,為作品激起淡淡漣漪。觀乎兩位舞者動作語彙的不同,相信藝術家開放地讓兩人各自找尋即興方式,但整體而言是內斂的。即興舞蹈的形式與我認為的「自主自覺」一脈相承,舞者為觀眾示範了以身體體驗作品的可能。舞者的流動確實為裝置作品帶來變化,但並不明顯,是錦上添花之舉。

 

(文章於《舞蹈手札》網上特刊同步刊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畢業於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實踐藝術碩士,賴氏為獨立戲劇顧問,涉足戲劇及當代舞蹈。近年參與作品包括「香港話劇團」《安・非她命》;「天台製作」《山下的證詞》;「Rimini Protokoll」於大館《遙感城市》;西九文化區《100%香港》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鐵行里》。聯合策展計劃包括No Discipline Limited《當代演義》及《搭榙》。賴氏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策展的公眾教育計劃《表演美味》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