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塑像譜》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10-13/11/2022 3pm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 2022 »
藝術類別︰戲劇 »
對談:甄詠蓓、李婉晶、艾浩家
主持:陳瑋鑫
文字整理:梁妍
《塑像譜》之緣起與母題
甄詠蓓回述《塑像譜》的創作班底源於此前為林嘉欣陶瓷展製作短片的創作團隊。編作過程中,甄詠蓓發現四位演員想要講述的都不是寫實故事,貫穿其中的是被壓抑的慾望和強烈的情感,與夢境很有關係。為演出構思網上延伸部分時,甄詠蓓將影片和劇場設計成玩味的對倒:用二維影像講述演員自身的真實生活,三維舞台空間上展現的卻是他們的夢境和潛意識。這亦反映她一直創作的母題:夢境和時間。
新常態與技術
對於在創作中使用影像或者其他的新技術,甄詠蓓表示自己「不懂」,她需要學習掌握應如何使用這個新工具、怎樣達到某種效果。但同時,因科技已前所未有地改變了人類生活,而疫情改變了生活的慣常,她必須使用新技術去創作作品,保持與觀眾的溝通。她沒有想過在做「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劃」時,最後會用Zoom做了一個完整的演出。對她而言,她依然是運用畫面去講故事,只是「畫面分開了數格」。她相信內容與形式密不可分,所以用怎樣的新形式表達,也是一個美學的問題,而在她最近的經驗裡,她發現形式不只是呈現內容的載體,有時甚至誘發和定型了內容。
李婉晶回憶在英國讀書時,學院有一個存庫,內有各種技術設備,不需付費,很容易就可借出使用。創作中最困難的是「與技術排演 」,她很欣賞學院的安排讓她可以實際操作、試驗。艾浩家說與技術相關的經驗非常重要,只有通過不斷試、玩,而不是在空想設計,才可確定甚麼目標可行,甚至最終弄清楚作品是否真的需要這技術。李婉晶分享他們在《遙距在場》中與黃智銓的合作:他們先把遙控車做出來,過程中不斷嘗試、更新編程,直到發現遙控車有某種行為,再去創作內容。甄詠蓓感慨這種「排演」在香港非常奢侈,需要大量資源的支持。
觀眾:控制、設計、限制
陳瑋鑫有感香港觀眾相對被動,疑惑創作者在設計互動的路線及環節時,怎樣帶動他們。
李婉晶指出對於他們的創作,「演出流程」設計非常重要,雖然不能凌駕故事,但它控制了不同部件如何組合成整個作品。「在設計不同環節的時候,我的首要考慮是好玩。當有互動環節出現,我期望有真正的互動發生。」艾浩家說。他在羅斯布魯弗戲劇演藝學院 的老師Thomas Wilson告訴他,從一開始要與觀眾「訂立契約」——確定並讓觀眾知道自己的自由度,他們可以在其中感覺自在,也願意與你互動。這些都是創作者的責任,怎樣去設置那個環境,無論是通過設計、故事設定,或者使用日常之物,讓觀眾可以從熟悉出發。
李婉晶說通常作品的前十多分鐘都是熱身,就像打電玩,一開始地圖只有一小塊,然後才會告訴你怎樣玩下去。艾浩家補充類似製作的創作者可從電腦遊戲中得到啟發,尤其是目前流行的「開放世界」設定。李婉晶指出須平衡好訊息傳達和互動參與,並分享他們在實際設計中如何把握控制與自由:先設定框架,譬如讓觀眾在這條街停留十五分鐘,做甚麼都可以,但之後會有事件發生,把他們拉回並引發追看事件的慾望。倘若觀眾拒絕,就再啟動多幾次事件,設置成必須要返回既定路線的。然後再給自由,又拉回來,如此往復。上述適用於固定路線,但後來在天台製作的《舞照跳》及《消失的海岸線》已沒有固定路線,而是事件在特定時候發生,甚至沒有事件,她說「餘下的東西我們交給觀眾。」
回到《塑像譜》,甄詠蓓被問及將其設為固定路線的考慮為何。她說首先是觀眾量:平衡過主辦機構和主創團隊的期望後,最終定下每場三百個觀眾。甄詠蓓說她曾考慮給觀眾更大自由,但受到舞台裝置和技術的限制,多次與設計師討論後,決定將路線固定以便更好地掌控。除卻技術顧慮,甄詠蓓自問「為甚麽要固定路線?」自己作為導演擁有強權,她給觀眾規定了時間的框架,其實也成為了譬喻,回到作品的主題:「時間恆常流動,我們去到某個點必須離開,我們的生命、關係必須終結。在這個作品裡便是每個段落你只能參與十五分鐘,看不見前和後。時間是中性的,附於其上的是人類自己的情感。」
回歸人文
藝術科技是近年創作的新趨勢,除了新技術,一個作品怎樣才算具備新視野?
李婉晶的答案是多元:「在香港不僅劇場作品,大部分藝術創作範疇都很缺乏多元性。科技的加入是中性的,但這創造了敘事的多元性,不同人怎樣運用不同技術去迸發出多元性。另一種多元體現在劇場的元素。傳統劇場元素是文本先行,但我們提倡多元性,舞台上其他元素與文本一樣重要。當我們允許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媒體在劇場裡展現其特質,自然而然會出現新的論述。」
甄詠蓓認為戲劇作品本質始終是講故事,區別是呈現形式不同。她認為,無論加入多少新技術,最重要的是怎樣帶出人文關懷:「所謂新視野不是一種定案,你符合某某就是新視野了。我覺得是看一個創作者在使用新技術時,不僅在運用他的創造力,同時也帶出有溫度的人文。」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