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樂樂國樂團《花影長歌 · 城鄉風情》
文︰劉志剛 | 上載日期︰2022年10月2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樂樂國樂團
演出單位︰樂樂國樂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1/9/2022 ; 9/10/202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樂樂國樂團今年的力作,是一套兩場以《花影長歌﹒城鄉風情》為名的音樂會。兩場的曲目大部分相同,卻可以說是截然不同。

 

原來,第一場(9月11日)是樂樂旗下中西合璧的樂隊「香港傳奇室內樂團」之專場,他們奏這些曲子的室樂版本,場地是香港大會堂劇院;第二場(10月9日)是「樂樂國樂團」專場,奏的是宏大的中樂隊版,場地是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同一首曲以兩種面貌呈現人前,是趣味所在。

 

「持續創意」是樂樂國樂團四大宗旨之一。其音樂總監暨創團指揮梁志鏘博士是多產作曲家,早在1985年已有作品奪標。大概由於先後在香港、美國與澳洲接受音樂教育,音樂視野廣,歷史悠久的樂樂在他領導下一直朝氣勃勃,在繼承傳統與持續創意之間保持很好的平衡。《花影長歌 · 城鄉風情》音樂會既有世界首演的,也有40年前的創作(倒沒有所謂經典的老調)。樂團也懂得21世紀20年代的宣傳手法,例如分別邀請是次演出的作品的作曲家,在社交媒體逐一出鏡,現身說法,介紹自家創作。音樂會當中亦加插媒體藝術的元素。

 

將《花影長歌 · 城鄉風情》名稱分拆來說。《花影長歌》是作曲家張佩珊為著名女高音阮妙芬度身訂造的五樂章全新作品。用櫻花、茶花、玫瑰花、黑牡丹、茉莉花為主題,以如詩的情懷投射在五齣受歡迎的歌劇裡(蝴蝶夫人、卡門、茶花女、杜蘭朵和拉克美),用花隱喻及描繪女主角的性格及命運。作品用中文來演唱,為名聲在外的女高音阮妙芬而寫,當然由她首演。

 

至於「城鄉風情」是回歸本土,排演幾首香港原創作品而主題又十分接地氣:《維港夜曲》、《舞火龍》、《大埔剪影》與《西貢組曲》等。

 

由音樂會上演的「老作品」說起吧。新界西貢區有熱心人士於1979年成立了西貢兒童合唱團,著名音樂家葉賜光是合唱團組織者之一。他接觸團員一段日子後,發現小孩們大多來自西貢不同村落。為使他們對自己成長的村落有更深入的認識及歸屬感,葉賜光編寫了一套《西貢組曲》,分為海、陸、空三部分、共10首歌(其後再加了2首),是廣東話唱的兒童歌集,描寫西貢風物與居民生活,人們暱稱西貢區的「區歌」。後來,葉賜光還出書《香港西貢及其鄰近地區歌謠》,附3CD 和1DVD。在樂樂國樂團專場裡,他們聯同拔萃女小學合唱團演出;不過沒有演足本的組曲,而是選段。梁志鏘特邀作曲家重編第三樂章〈海之歌〉童聲二部合唱,以中樂伴奏。作曲家的弟弟葉賜權(前港澳科學館總館長)協助整理改編版的歌詞,及撰寫樂曲介紹。

 

從前未聽過《西貢組曲》,看資料必提及〈東龍島懷想曲〉;不過〈風帆歌〉可能是首更成功的童歌,由於旋律流麗,使用的音域很適合這個年紀的孩子,唱完之後觀眾興奮鼓掌,也不顧《西貢組曲》是否全部唱畢。〈東龍島懷想曲〉一開始吹起海螺,音樂十分大氣;整首卻有些像那年代的武俠影劇主題曲。

 

演出美中不足之處是人聲與樂團音量的平衡。直截了當說,就是樂團音量往往蓋過了童聲歌唱(目測那是大概唸小三、小四的女童)。這的確為難:大會堂音樂廳合唱團席(choir stall) 從來是在舞台的後上方,「物理性」一定是合唱團距離觀眾遠些。指揮需要控制吹彈拉打的音量,即是譜子上註明「ff」也要讓小學生的歌聲透出來。著名匈牙利指揮家Fritz Reiner其中一金句是:任何時刻也不能讓廚房「傢生」(說的是敲擊樂器)放野。像〈龍船歌〉,孩子們唱著「咚咑龍咚撑!」,音量跟樂隊的「咚咚撑撑」是不成比例的。即使是沒有敲擊樂,當全樂隊強奏時,也難以聽到小歌手在唱甚麼(歌詞)。  

 

妙的是,觀眾中許多人是小歌手的家長,他們似乎更重視為寶貝女兒拍照。以坐我身邊的穿西裝男士為例,他在《西貢組曲》演出過程中絶少時間是不操作手機的;不是拍照便是檢查剛拍的照片。場務員此時也特別忙碌:太多人拍照了,只能夠干涉拍影片的觀眾!

 

不得不讚美拔萃女小學合唱團。有一處樂隊與合唱明顯不同步,原因是樂隊有些亂套。女孩們卻依著拍子的momentum繼續唱,沒亂陣脚。

 

另一首只演一場的是陸尉俊的《舞火龍》。描寫的當然是港島大坑傳統舞火龍驅瘟,音樂有不少段落都有鑼鼓音樂的元素。老實說,聽著音樂我是難以聯想到舞火龍的場面;不過從純音樂來說這首曲子是好玩的,有許多節奏上的對話與附加時值節奏的轉變。

 

接下來就談四首兩場都演出的作品。

 

廖啟賢的《心的枷鎖》與黃學揚的《維港夜曲》都是寫給大提琴與樂隊的,都是由葉俊禧擔任大提琴獨奏。據廖啟賢在場刊文案的自述,《心的枷鎖》原寫給女高音和鋼琴,是梁志鏘邀請他進行改編;獨奏大提琴直接代入女高音的角色,音樂從有唱詞變成無言之歌。另一方面,伴奏分別擴充為中西樂器混合的樂隊和大型國樂團,度身訂造首演,自然可以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由於啟發作曲家動筆的英文詩是講述一名小女生感覺自己的「真我」被各種枷鎖活埋,音樂寫的是被束縛的心無法逃離各種限制引起的無奈、嘆息、嚎哭、吶喊。全是憂鬰的負面情緒。縱使其中一個主題是「渴望」,終究還是無法離開枷鎖的絕望。主題遂較單一,倒是葉俊禧的投入演奏能維繫張力。

 

《維港夜曲》寫於2000年,由閻惠昌指揮香港中樂團成員作首演,並在2014獲國家級評獎。此曲由頭到尾旋律悠揚悅耳,是「中樂器也可以十分時尚」的極佳詮釋。兩場演出的觀眾都很喜歡此曲。

 

9月11日是《大埔剪影》與《花影長歌》的世界首演,那麼,10月9日就是它倆的大樂隊版本的世界首演了。這不是第一次聽梁志鏘的作品之前先來一大段散文體裁的讀白(唸白者沒有現身,應該是預先錄了音,透過場館的揚聲器播放),《大埔剪影》也有。這對於觀眾心理上「進入聆賞的狀態」肯定有幫助。今次的作品以大埔客家山歌、哭嫁歌與鑼鼓音樂為素材,第一樂章情緒舒緩,像高空俯瞰要寫的景物,是心靈印記式的。第二樂章寫大埔的鳳園,蝴蝶活潑輕盈的樣子,色彩感不錯。第三樂章富特色,寫客家姑娘「給迎娶」、「哭唱」和「出嫁」三個場面。

 

第四樂章〈救救沙羅洞〉,作曲家大概是想寫該淡水濕地的風景和當中豐富的生態資源,但效果有點鬆散又膠著;無論是聽室樂版抑或大樂隊版本,都有同樣的感受。而最後的樂章〈古廟.街市〉則是撫今追昔,文武二帝廟及太和街市相對照,用音樂穿越時空回溯歷史,最後歡天喜地、色彩繽紛的結束。

 

文首已介紹過《花影長歌》,這本質是中國風作品而當中巧妙借用膾炙人口的西洋歌劇旋律片段,既有一定的「熟悉」感,也給觀眾豐富的想像空間。(其中以第二樂章「浪花裙擺」直接用比才《卡門》裡的旋律最多,異國風味最明顯) 假如熟悉本作品指涉的五齣歌劇,看歌詞便知道是直接寫劇中女主角的——蝴蝶夫人與茶花女是第一身而卡門、杜蘭朵及拉克美是第三身——欣賞時的投入感一定比較強;也佩服作曲的張珮珊與詞人黎錦兒之巧思妙想。

 

分別聽了室內樂伴奏和中樂團伴奏版本,結論出人意表:筆者覺得前者感染力更強。原因,一方面是場地(大會堂音樂廳的內體積比劇院大多倍),另一方面(又)是人聲與樂團的平衡度。聽滿員中樂團時,我是坐得比較接近舞台的;可是人聲的影響(包括了響度、清晰度)倒是九月聽香港傳奇室內樂團伴奏時較大。筆者又想:這新作品本質是橫貫中西的,伴奏的樂器若是中西混合,不是更入型入格嗎?

 

一部新作品要在短時間內,得到世人的了解,重複演出是不二法門。史上最觸目的事件發生在1904年10月,在馬勒的朋友、指揮家孟格伯的推動下,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廳管弦樂團邀請馬勒指揮了以下節目:馬勒第四交響曲—中場休息—馬勒第四交響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Hifi音響》音樂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