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重新得力 —— 《如果青春是旅行》短評
文︰何慧真 | 上載日期︰2022年9月1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藝術節青少年之友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2/9/2022 2: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節︰2022香港藝術節 »
藝術類別︰戲劇音樂 »

香港藝術節早於1992年成立「青少年之友」,發展以年青人為培育對象的藝術教育活動,可說是本港拓展年青觀眾的先行者。「青少年之友」早年的活動以觀摩性質為主(如講座、後台參觀、觀劇等),後來計劃嘗試引領同學深入思考不同的表演藝術,將藝術連結生活。近年它無懼疫情,網上、實體雙管齊下,2021/22年舉行的《如果青春是旅行》計劃包括表演工作坊及公開演出,為青年人提供實實在在的藝術初體驗。這天下午,無意間登上AF30航班,觀看「香港藝術節青少年之友」三十周年獻演的《如果青春是旅行》,一齣很有誠意的自家製作音樂劇。

 

此劇將主角May不同的人生階段巧妙地重疊、對話和延伸,仿如一個穿越時空的旅程。從初中宿營、到追星旅行、拍拖周年旅行、出國讀書,一個個貼地的人生經歷,讓劇院裡不同年齡層的觀眾觀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自己,很有意思。在下不禁回想起二十多年前,也曾經是「青少年之友」,當年可以用優惠票價觀看專業演出,又可以參觀大劇院後台,對於一個基層的黃毛丫頭來說,實在是個奇幻歷程。今天看到舞台上青春熱血的演出,仿如看到昔日的自己,見到下一代可以感受和延續表演藝術那團火,實在感到快慰。

 

演出精神

 

此劇少了部分商業劇場的顧慮和機心,流露出年青人的無畏和心思。全劇演員本身只有十幾至三十多歲,少青角色可說是他們的「本色」演出,反觀成人角色卻有種「細路扮大人」、力有不逮的生澀感。喜見有些演員很努力克服這方面的挑戰,例如「媽媽」的聲調語速和裝扮成功滲透大媽味,「婆婆」以老頑童方式演繹,最後教煲湯一段戲,頗有窩心的感覺。

 

幾位不同年紀的May都很自然投入,清新亮麗,一系列素白服飾串連了人物的純真形象。童年和少女版May帶有日本天才童星志田未來的影子,膽小得來十分可愛;22歲的她和阿達在韓旅遊那場戲的戲劇節奏處理得很到位,尤其最後情深之吻,彌漫著國民初戀的浪漫感,很難想像他們只是初踏台板的學生呢。25歲後的May開始有一種輕熟女的焦躁和自我,劇末張國穎的特別演出為全劇畫龍點睛,劇理上由「未來我」解決「現在我」的人生困惑,鋪墊順暢;現實意義上,由這位當年因參加「青少年之友」音樂劇工作坊而踏上演藝旅程的大師姐為後浪壓壓台、打打氣,為全劇添上傳承的意味。

 

除了主角們展現的演藝潛能令我眼前一亮外,一班「無名」群眾演員的熾熱和躍動,都令人動心。他們雖然沒有台詞和獨唱,但都很專業、專心地演好自己的角色,分部和聲也唱得不錯。有幾幕群戲的舞台能量爆炸,例如營地的野外鬼怪(吸血鬼和遊魂很有喜劇感)、追星四人組(人生難得有這樣瘋狂的女團組合)、帥氣男團MAP暨優秀舞蹈員(全台人舞出精神,令人有如置身東京巨蛋看表演),以及民宿開派對旅客和擠車乘客等,對整個戲的鬆緊和劇情推展,功不可沒。當大家的精氣神匯集舞台上,像是漆黑中的群星,璀璨耀目,令人看得很興奮。

 

與人共鳴

 

音樂劇連唱帶演,要有視聽之娛,甚具難度。雖然主演都是中學或大專生,但無論唱歌和跳舞,音樂感和律動毫不遜色,相信背後經過導師大力鞭策、多番練習而成。話說回來,無論是說對白還是演唱,傳情達意是演員的首要任務,個別演員未能清晰表達曲/台詞,應加留意。試想某些唱段如果改為對白或形體形式表達(反之亦然),會有怎樣不同的戲劇處理和舞台呈現?為何編導會安排某些部分以歌舞交待?怎樣令唱歌如說話般自然,如泣如訴?這些問題需要演員探索、思考和經歷,每人都有不同領會。音樂劇演員在麥克風的幫助下,雖然不用運用古典聲樂方法演唱,但仍需注意氣息呼吸和身體不同共鳴區的運用,以保護聲帶,同時令發聲及音準掌控事半功倍。此外,雖然大部分觀眾都以廣東話為母語,但演員需注意咬字,清晰交待曲詞,包括每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聲隨氣轉,字字落肚,演唱才有穿透力和共鳴感。演員自己唱出共鳴,才有機會贏得觀眾的共鳴。

 

戲劇的力量

 

新常態下有太多不可抗逆的情況,製作團隊可以順利完成整個演期確不容易。除了展示了香港戲劇界一股年青力量外,我亦見到一個充滿愛和毅力的製作團隊,托賴專業的編導舞及後台各部門的默默支持(單是服裝估計已過百件),令這班年青人有一次難得的演藝旅程。

 

我離開劇院時,感到莫名其妙的舒泰。這個戲的珍貴之處,並不拘泥於某個演員有沒有在某個時刻在某個台位交待某個眼神,反而在於它本身對香港藝術培育的意義,以至對人的啟廸。在觀看演出之前,我感到如果青春是旅行的話,它已一去不復返。但這個戲提醒了在下,凡事隨遇而安,只要你想,隨時起行。這亦是我久違多年,見到戲劇藝術為人類加持的力量。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表演藝術愛好者,尤好戲曲、音樂及舞蹈,現擔任藝術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