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對上一次聽鋼琴家吳美樂的演出,已是幾年前她與英國小提琴家Tasmin Little合作的音樂會,兩人在彼邦為多年同窗好友,那晚的音樂會演出美妙得難以忘懷。今次的音樂會,並非在一般的演出場地舉行,節目為香港國際音樂學校主辦的一場演奏會,在學校的小教堂中演出。所以,知道有這場表演的大眾不會太多。
至於為何音樂會的主題為「五感」?其實是由音樂會其中一首作品——克艾爾(Dan Locklair)所寫的《Five Senses》的標題而來。整場音樂會演奏的都是篇幅較短、內容較簡單和技巧不是非常艱深的樂曲,當中亦有改編作品和由吳美樂自己所寫的獨奏曲。
第一首樂曲是由Petri改編巴赫(J. S. Bach)的《善牧群羊》(Sheep May Safely Graze)。在古典的旋律及偶有不尋常的和聲變化中,吳美樂堅持輕盈無花巧的巴羅克風格和簡單從容的觸鍵,在強而有力的鋼琴共鳴聲中,音響的聲音填滿了整個混凝土牆小教堂,就像由揚聲器播放出來一樣。這種完全有別於在一般音樂廳中聽到的琴音,顯然要聽眾自我調校,適應一下。所幸的是,吳美樂在處理優美安祥的線條上,並沒有被放大了的環境效果所影響。不過四方八面從牆壁、天花傳來的迴響,令鋼琴的聲響變得很雄壯剛直,低音部分亦變成重量級別,對於演奏家而言,顯然弊多於利。
吳美樂演奏洛克艾爾的鋼琴組曲《五感》——對於一個專業鋼琴家而言,這首作品在技巧上並不算困難;對於聽眾而言,這五個標題卻難以對號入座。但她掌握色彩及線條流動的風格的能力,令這套作品帶著深層次的內涵。雖然難以對應所示的感官,不過整體上不算複雜的結構,卻令吳美樂在抓緊聽眾對於音色變化的觸角方面,演繹得引人入勝。而吳美樂演繹舞蹈節奏強烈而簡短的德布西(Debussy)《酒之門》(La puerta del Vino)時,在當時的場地裡,給人的感覺較為帶勁,色彩的層次就不太明顯。接續演出梅湘(Messiaen)的《聖嬰耶穌之吻》(Le baiser de l'Enfant Jesus),整體氣氛大不同,可以說,一串串漫無目的的夢幻和弦,在吳美樂的指下,可謂相當漂亮;句子的靈巧,亦是相當精緻。整首樂曲都不斷遠離解脫的落地終結,每個所謂終點都是新的起點,所以在演繹上,思路基本上不能中斷。吳美樂在處理這首可以說是枝節四處亂跑的樂曲時,中途的放緩變化相當迷人,令聽眾不其然跟著她的步伐,尋找新天地,直至終於落地生根,回歸正常而被期望的和聲組合而結束。即使樂器本身似乎「馬力」過大,但她處理這種色彩斑斕而透明的法國風格的臨場演出,卻很出色。緊接的葛利格(Grieg)《詩人的心,作品52,第三首》(The Poet's Heart)具有強烈的感情和歌唱性,吳美樂給之前兩首混沌主義的樂曲,來個明快率直的總結。
另一首由Siloti改編給鋼琴獨奏的巴赫《B小調前奏曲》,講求的更是耐性、對旋律持續性的演繹、運用分解和弦作支持和間隔的技巧之音樂修養。吳美樂簡單而莊嚴的演繹,相當動人。而她在蕭邦(Chopin)的《升C小調第三諧謔曲》裡,雙手成群的快速八度和強而有力而準確的演奏,震撼整個場地。筆者更為欣賞她在對比樂段中,帶著遲疑感覺的流水式樂句,精巧而清麗的觸鍵,令樂曲的趣味倍增。而她控制低音的力量亦很豪邁。整體的演繹,在完美的硬技巧以外,像雨點一樣的詩意,亦是演繹蕭邦音樂時,必須的竅門。
吳美樂也演奏了兩首自己所寫的作品,世界首演的《光影凝流》(Moment)、和香港首演的《重生》(Ekpyrosis)。兩首作品中,筆者對於《光影凝流》的印象較深,簡單而莊嚴的旋律和風格,與先前巴赫的樂曲有著呼應,立即令人的情緒安頓,吳美樂的演奏亦動人。之後,更有由她改編艾爾加(Elgar)的《愛的禮讚》(Salut d'Amour),在前奏的部分,她取材自歌舒詠(Gershwin)《Rhapsody in Blue》的片段,在往後的正題前,加上點點幽默感。隨後的內容,在吳美樂手上,談的不是平日聽慣的甜蜜,而是愉快、怡人的光景。整體而言,改編過的感覺,相對地帶點華麗。而在最後一首,葛拉納多斯(Granados)所寫的《稻草人》(El Pelele)——一首西班牙風味極為濃厚的輝煌作品,輝煌在於非常豐厚的和聲、技巧上的八度、十度、三連音、重量級和弦等等,來往交替非常頻密。吳美樂當晚的演出,找到了比起其他演繹版本更多節奏上的變化。如此一來,讓鋼琴有休息的機會,也令到舞蹈的動感更加強烈。吳美樂還加奏了一首拉威爾(Ravel)的作品,這是筆者首次接觸的樂曲《Jeux d'eau》,毫無疑問是一首神乎其技而又帶少許浪漫的樂曲,起碼當晚的第一感覺,確實如此。吳美樂圓熟流暢的演奏,為整場演出,送上漂亮的艱深技巧作終結。
【後記】
吳美樂這次的獨奏會,在選曲上偏向簡短的作品,以精緻細膩為主。在不是設計成音樂廳的場地裡,這次獨奏會用上了頂級品牌「馬力」驚人的音樂會大型三角琴。筆者過往在大會堂音樂廳,曾聽過一次這個品牌的琴音,也被這個品牌的鋼琴威力嚇了一跳。今次的獨奏會,在整個大概只有四分之一大小的石屎建築裡,鋼琴的聲響像用強勁揚聲器播放出來一樣,聲音無處可散,被困在室內四壁。這個配搭,個人感覺無疑是一大敗筆。以聽眾的角度看來,音樂家在演奏的時候,大概要有所遷就,才不致令聲音混成一團。過往聽過一位非常優秀的小提琴家,在金鐘舊軍火庫改建的場地,試奏極品級小提琴。四方的石屎牆,加上天花頂的橫樑,琴音撞柱,聲音無處可逃,像快要爆炸一樣。在不合適的場地,演奏音量驚人的高階樂器,反而造成不良效果。演奏家們,大概也要臨場應變,才有可能奏出心中所想吧。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