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夕記》—— 一個善用自然之美,但又讓人分神的靜觀空間
文︰袁潔敏 | 上載日期︰2022年9月13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幻夕記》(照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
節目︰《幻夕記》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8/8/2022 2:1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其他 »

靜觀(Mindfulness)是近年都市流行的身心訓練方式,透過將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覺察當下的思想、情感和身體狀態,紓緩繁忙生活不知不覺下逐漸累積、壓在心頭的負面情緒。原則上,靜觀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也可進行。然而,香港的市區節奏急速,公共空間設計亦不鼓勵人慢下腳步歇息,人們要憑著自身意志逃離資訊世界的喧鬧也不是易事。

 

裝置藝術家王志勇繼《一花一天堂》後,再次於《幻夕記》此藝術裝置構作一個靜觀的空間。他以「夕陽」作主題,利用夕陽這自然現象幻變而燦爛,瞬間便邁向結束的特性構作整個體驗的骨幹。而他在訪問中補充,夕陽本身也是一個「由人賦予的概念,因為夕陽其實從沒發生,太陽與地球始終都在那裏。只是在某個時間、地點,通過我們的眼睛,才出現了夕陽的景象。」因此在45分鐘的體驗裡,觀眾會感受到聲音的章節有明顯的收結,再重新鋪展新的段落,周而復始。

 

筆者必須先讚揚,《幻夕記》相當巧妙地運用不同材質和舞台科技效果,將自然世界一些能讓人放鬆的元素帶到劇場空間裡頭。甫走到下層的體驗區裡,一陣濃而不膩的尤加利葉的清香撲鼻而來,氣味直接而有效地讓人放鬆心情。地面因鋪滿了乾爽的砂粒而變得鬆軟,躺下時如置身於秋天森林的枯葉上一樣閒適;弧型裝置上佈滿細細碎碎的枝椏,在音樂和變幻不定的燈光映襯下,讓這無限回播的夕陽更添魔幻感。而在坊間一般的靜觀練習中,聲音的運用,如吟唱、頌缽的音律也是一重要媒介。《幻夕記》的音樂裡,隱隱約約之中也能聽到創作者嘗試加入這些元素,以悠長的音律,引導觀眾放鬆身心,走進更深沉的靜觀世界。

 

《幻夕記》(照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

 

從技術層面而言,此裝置藝術的設計能有效地構作概念中變幻不定的夕陽世界。然而,在執行上,卻有些讓人無法專注的地方。首先,創作人在入場前有鼓勵觀眾,於體驗區的砂地上自由活動,以任何形式感受這空間。然而筆者參與的場次觀眾確實不少,場地坐滿後活動空間實屬無幾。另外,節目刻意請來兩位舞蹈藝術家「以動、觀、靜三個意念出發」回應裝置的燈光和聲音變化,甚至利用射燈將焦點帶到他們身上。在此時觀眾自然也會先將注意力放到舞者身上。相信不同場次,不同觀眾或見到不同的即興舞蹈,但在筆者(星期日下午)的場次裡,舞者即興的動作卻都是十分微細和緩慢,坐在邊沿的話必須要花精神定睛,才看清楚射燈下的舞者的動作。在一個刻意設計得要人輕鬆自在的空間,身心放鬆的空間裡,這煞有其事,但又低調含蓄的舞蹈,到底是有著甚麼功能:引領?啟發?增添感官刺激?筆者想了幾個可能性,可始終未能想通,其中哪一個功能教這表演元素必須存在於此作品裡。

 

作為製作人,筆者還有另一點想不通之處:節目分兩種門票,一種讓觀眾進入被裝置圍繞的體驗區;另一種則是於高處的旁觀區。縱然裝置本身是一個巨型的弧,旁觀區甚至比在其中的體驗區可將投映在上的影像看得一清二楚;而音響設計也是全劇院環迴播放的。可是我就質疑,沒躺在那柔軟的木砂地上、沒被這弧的幻光,植物的香氣包圍著,觀眾還能感受到多少這裝置的美,還能在多少程度上進入到如夢似幻的夕光裡建立的一個詩意的世界?有沒有可能,體驗者意識到黑暗裡也存在著旁觀者,也會讓他們更拘限著自己的行動?

 

不肯定這安排背後的因由為何,而與其容許體驗肯定大打折扣的旁觀席存在,筆者倒認為作品可改變設計時限和場次的方式——延長每一場次的時間長度,容許音樂和影像以45分鐘作一循環;舞者可根據觀眾與空間的互動,環境的適切加入即興動作;觀眾亦可選擇自由進出場地。降低場地、空間的限制,讓幻夕變得更流動,相信觀眾可獲得更完整的靜觀體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倫敦中央演講及戲劇學院文學碩士。於香港不同藝術機構及劇團,包括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部(戲劇)、香港藝術節及神戲劇場製作或統籌演出,並於2019年與陳庭軒等人合作組成去劇場。藝術評論文章可見於三角誌、舞蹈手札等藝文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