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政府資助,香港八和會館製作的「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已有多年,目的是培育粵劇接班人,讓新秀定期演出,增加經驗,每次也有名伶充當藝術總監。2022-2023年度的演期由9月13日起進入第三階段。如不受疫情影響,每年均會安排幾十齣戲,由不同藝術總監指導新秀。演出原在油麻地戲院上演,現時該場地在重建,節目搬到高山劇場新翼演出。日前看了演期二的兩場節目,分別是由吳美英指導的《蝶影紅梨記》和吳仟峯執教的《唐伯虎點秋香》,本文集中談前者。
《蝶影紅梨記》是唐滌生經典作品之一,更是任白戲寶,曲詞優美,人物立體,鋪排有致,乃名劇是也。戲中亦有多場令人回味的場口,唐氏故事之精闢盡見其中,這裡不作多談。《蝶影紅梨記》由關凱珊、芯融分別飾演生旦趙汝州和謝素秋。嚴格來說,關凱珊不算新秀,已有較多演出經驗;芯融少年已學唱,但踏台板日子尚淺,真是新秀一員,但唱情大有正印之風,只身段動作仍需提升,如多予機會乃可造之材。錢濟之與沈永新由兩位不乏經驗的演員——司徒翠英和李婉誼擔綱,加上表現力強的新人郭俊亨任劉公道,袁纓華的奸相王黼雖欠火候,這個戲的重要人腳還算是很不錯的。但這齣名劇看下去卻有點乏味,除生旦唱得不俗支撑演出,戲倒反而感覺被淡化。想說是「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在培育新人以外,可能忽略了製作方面的重要性。
精彩的戲文故然要有水準的人腳方能展現,但若果製作上未能配合得宜,也會大打折扣。或因唐氏作品都偏長,坊間演其名劇大多已縮短演出,新秀系列旨在教新人做戲,更加不會足本地做。這是可理解的,但這卻嚴重影響觀賞體驗,甚至影響新人對名劇的認識,這就有需要提出。
場一,一雙生旦神交三載,終可相約會面,卻因事而前後腳出現,錯過相見。原作二人三番幾次先後來到,但對方都不巧地離開了。莫說戲中人急,觀眾也替其可惜。以至場二,生旦被奸相所阻,還未能睹對方一面,隔牆對哭一場便甚有力和好看。但因場一生旦匆匆一來一去就完,情緒不夠深刻,後面的戲就相對削弱。場三,素秋與歌姬們被迫送往金邦,傳統版中,一系列香車沿台口穿過,趙生追來誤以為素秋已死,傷心吐血,素秋遠觀此情亦傷心欲絕。這段戲本十分吸引,但為節省時間,場面人腳欠奉,粗疏短促。本來是一場很可觀的場口變成無甚味道的過場戲。
此劇經典的場五、六之窺醉與贈紅梨雖近足本,唯戲肉窺醉中小生見蝶思人一段,一如近年坊間做法——不見蝴蝶,個人認為不妥。約在八年或更早前,看這戲開始不見用道具蝴蝶,之後大小團都省去這元素。如果最初是因借以虛擬表達方式,欲減去用道具蝴蝶的不便,本人覺得並不恰當。蝴蝶是這場戲、甚至這齣戲的重要元素,之前幾番欲見不能,生在這場戲就因蝴蝶出現而引領他找到花旦(即其相思之人),儘管他不知眼前人就是謝素秋。這元素實在太重要,場二隔牆對哭的牆可以是虛擬,也必需是存在想像的,戲才好看好演。但這裡的蝶不同,其是動態而非單單是一個撲蝶行為,而是一整段戲,生要靠牠來互動交流。老實說,從迄今看過的戲中,還未看到有一位生能完完全全從關目、戲面、距離、高低形象化地展示出其與蝴蝶在傳意時,時遠時近的空間感,表演尚欠的只是對着空氣做戲,觀眾自然覺得無味,甚至「一舊雲」。粵劇畢竟有別於一桌兩椅的京劇,虛擬處理要謹慎。
場七,素秋離開錢家投靠沈永新被其出賣一段,又是為省時間而縮短。個人認為與其每每把閒場的篇幅縮短,不如索性減去一場戲,下場用口白略加解話就是。如此,比一些場口被減成過場戲更好,現在原本精彩的戲文都被淡化,且要花時間換景。說到換景,今次(也是油麻地新秀系列常見的)每場未演完便轉暗燈,後面降黑幕換景。雖然這樣賺了換景時間,但嚴重影響觀眾欣賞前面未完的部分,得不償失。如說這令戲更流暢,不用等便接到下場做,更不妥。蓋因前面不少戲明明是日間或世界光,演戲期間燈光無故轉暗,後面落幕,前面還在做戲,不但不覺通順,反而是破壞了演和看的情緒。
上述並非單指這齣戲或個別總監的處理,以上提出的是這系列的毛病。只感坊間已經削弱了不少傳統粵劇之美,在新秀場地宜回歸正統一點。新人宜做短版,但要思考怎樣取捨。
還有,製作的水平與技巧/術也要兼顧。這日全體演員的咪沒有調好,聲音偏小!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