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法國年青雙簧管演奏家畢杜在港的兩場演出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2年8月16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法國五月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1/6/2022 8pm,23/6/2022 8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自從四月尾,場地恢復現場表演後,一看到節目宣傳,就非常期待這場演出。畢竟,在香港能欣賞到的雙簧管演出並不多。幾年前,有幸聽到來自法國的著名雙簧管獨奏家的演奏,而這次的獨奏者也是來自法國。他的名氣雖然不大,但網上聽到的演奏卻令人眼前一亮。法國,繼長笛擁有優秀的法國學派演奏承傳後,近年一批雙簧管演奏大軍似乎也開始湧現,讓木管樂古老傳統的優雅學院派得以延續。這位雙簧管演奏家畢杜(Gabriel Pidoux),更是拍著心口大著膽子,理直氣壯地宣告要推廣自己的新唱片,把唱片中的曲目,搬上音樂廳,不怕貨比貨,讓觀眾即時「現場試聽」,曲目中還包括好些鮮為人知的作曲家滄海遺珠的作品。不靠作品做推銷,對自己有信心和期許,可為超乎一般售票音樂會的作風,大有叫人要聽雙簧管就進來的一股豪氣。這套節目,以浪漫曲為名,不過部分樂曲在技巧上亦有一定的難度。在一系列旋律優美的浪漫音樂中,考驗為畢杜作鋼琴伴奏的李嘉齡的,已不再是硬技巧或嚴謹的風格演繹,反而是像面對蕭邦的鋼琴樂曲一樣,怎樣以花蜜包裹著小辣椒,與獨奏者交織出一段段甜美的氛圍。

 

從音樂會的第一個樂句起,畢杜的演奏已不同凡響。之前在網上聽他的演出,已發覺他的風格傾向於早一輩的韻味,原來在現場,力度還不只於此。第一個作品是華爾納(Leopold Wallner)所寫的《三首浪漫作品》(Three Romantic Pieces),三首都各具不同風格。畢杜由〈情歌〉(Chant d'Amour)開始,他悠揚而具有透明感的音色表現,完全不同於時下聽慣的雙簧管演奏。他在色彩上的營造,極為細膩,為優美浪漫的如歌作品,增加了不少分數。他的演奏,清純而深刻,細緻優雅,隨心揮灑,樂句餘音裊裊,比起他唱片錄音的音色,更為漂亮,沒想過現場能夠聽到彷如天籟的雙簧管樂音。

 

第二套作品,算是音樂會預定節目中較為著名的樂曲——畢杜演奏舒曼(Schumann)的《三首浪漫曲,作品94》。舒曼的作品往往有著長長的樂句,以鋼琴演奏還比較容易處理,但在管樂來說,要把幾句短句連接成為完整的句子,就相當困難。相比之前的作品,畢杜在這幾首樂曲中,除了演繹風格浪漫外,整體上較為大氣度,在短句中亦不避忌明顯地呼吸。特別在較為激動的片段,拆成小句的分隔,讓句末的餘韻較有支持和悠揚。不過,他還是不經意地掉進了舒曼的陷阱,在預備吸下口氣送出下一樂句時,偶然地力度過猛,導致在吸氣的一剎那,樂器發出了不經意的音符。對於以呼吸來演出的音樂家而言,這大概是演奏舒曼的作品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整體上,畢杜演奏舒曼這套樂曲時,並沒有刻意地製造音色,而是純粹老實地演繹舒曼先生的男人浪漫。李嘉齡在這首樂曲中,更是得心應手,基本上不用想著配合獨奏,直接以鋼琴部分的姿態演奏,就已經有非常出色的合作效果。不過,在整場不設半場休息的音樂會中,只有畢杜自我介紹的脫口秀,讓他、伴奏及樂器休息。

 

筆者覺得他最精彩、演繹最為巔峰的演出,卻是前蘇聯女作曲家特拉尼舒高娃(Marina Dranishnikova)的《詩》(Poème)。這首作品穿插著真正的浪漫歌唱性、和尖銳的硬技巧,令演奏者無太多機會去放下,而是要在情緒及技巧上,不斷完美地前進。有時,獨奏和伴奏部分的音樂個性,還要有別。在鋼琴部分,陣陣拉克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典型的音樂風格,更是令人感到非常熟悉。畢杜漂亮而感性的演繹,單是音色營造,已能令聽眾非常著迷;而他在快速的樂句中,展現了圓熟而帶點辛辣的技巧,更是令人看到他在音樂表現上靈活的兩極修養。他對最高音熾熱色彩的掌握,更是凌駕於雙簧管的一般演奏風格。

 

畢杜亦演奏了克拉娜﹒舒曼(Clara Schumann)的《三首浪漫曲,作品22》。這套作品的整體風格,跟他的丈夫的同名作品,如出一轍。畢杜的處理依然有舒曼音樂的味道,但在表現上,卻稍微刻意地調校了音色。這可以理解為貼近弦樂器的力度變化,也為作品增添幾分女性的柔情。他與李嘉齡合奏這套作品時,達成了非常一致的觀點共識。

 

延續著吹奏小提琴樂曲的優勢,畢杜在加奏樂曲中,選奏艾爾加(Edward Elgar)的《Salute d'Amore》。他溫柔甜膩的吹奏風格,絕不比小提琴聲遜色,甚至比小提琴版本更加楚楚動人。不過,不知他是否在演奏《詩》的高音區時用力過猛,早已把簧片吹爆了,他在演奏這首相對地較為輕鬆的小品時,在幾個高音竟出現「guad guad」爆響。經驗豐富且臨場應變非常快的畢杜,之後每當到了樂句的高點時,都立即把音符的力度和時間減少,把不能逆轉的瑕疵,減到最低。雖然,這下子失掉了完美,但在整體的演繹上,卻保持著作品優美的抒情因子。畢杜的音樂修養,真的非常高超又高明!之後,他演奏了Ennio Morricone的《Gabriel's Oboe》。有趣的是,作品的標題亦像是專誠為他而設一樣,這首簡約作品的表演,感情內斂、音色暖和、歌唱的線條極之感人,實在難以叫聽眾不把他與前輩級的頂尖藝術家相提並論。

 

在整場獨奏會中,畢杜在藝術與色彩方面的表現,的確令人眼界大開。當今竟然還可以有如此典雅而有深度的老派雙簧管演奏,感染力也異常出眾,是藝術中的藝術。他與李嘉齡兩人都從容灑脫,帶來極品級的演奏體驗。

 

幾天後,畢杜與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指揮黎志華,合作了相對來說較冷門的作品——佛漢﹒威廉士(Ralph Vaighan Williams)的《A小調雙簧管協奏曲》。指揮與團員把這首只有弦樂的作品,演繹出一般英國作品豐厚而寬鬆的典型色彩。畢杜一洗在獨奏會天籟純美的音色,用上較為有血有肉的現實風格,將這首素材瞬間多變的樂曲,順勢地奏出了偶爾的東洋味,最終演繹傳統的英國歌謠風。他吹奏出來的音色實在,把不斷變化的跳動旋律,轉化為較潑辣的意境,洗走圓潤的腔調,基於作品原有的精神,展現了百變的演奏。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