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童聲喧嘩——兒童音樂劇《奇幻書屋》
文︰何慧真 | 上載日期︰2022年8月1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香港音樂劇藝術學院 »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6/8/2022 3pm
藝術類別︰戲劇 »

這是一個發生於二手書屋的奇幻故事。書屋女東主瑪姿以為生意降臨,滿心歡喜為紅衣女客人翻箱倒櫃找來好書,女客人卻趁機將賊贓收藏在《反胃食譜》裡,及後逃之夭夭。瑪姿發現人去樓空,不禁問了一句「佢去咗邊度?」本來這只是瑪姿自言自語的獨白,但觀眾席一把清徹響亮的童聲打破劇場的靜謐,有位「目擊過程」的小朋友好心地回應瑪姿:「佢走咗喇。」引來其他觀眾一陣笑聲。這是一句沒有寫在劇本的對白,亦不知是否編劇預設的笑位,但觀演雙方真誠的對答不慌不忙,又自然純真。觀看兒童劇過癮之處,在於兒童觀眾的心理束縛及道德枷鎖較少,傾向直接及實時的回饋。我們亦毋須靠AR耳機及眼罩掩童耳目,因為大部分孩童的想像力豐富,本身很容易沉浸及主動融入虛擬的戲劇世界裡。

 

信者得見——兒童的童話

 

《奇幻書屋》改編自美國原創兒童劇《The Enchanted Bookshop》,廣東話版本的曲詞貼地易明,演員的唱做流暢,讓觀眾看得舒服。來自童話世界的經典人物(下稱「書精靈」)從書本幻化於現實世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羅賓漢、小王子、賣火柴的女孩、紅心皇后、福爾摩斯等角色造型逼真,來自現實世界的書屋主人瑪姿和盜賊孖寶也可愛、生鬼,看得人心花怒放。此劇帶出的正向訊息很多,例如看書的好處,要珍惜書本等等。「書精靈」亦會不時反思,甚至糾正自己在童話世界中的預設性格,例如與煙斗為伴的福爾摩斯自認吸煙危害健康、壞蛋鐵勾船長希望改過自新等,精警抵死。

 

從觀眾甫入劇場聽到的暖場音樂,到舞台上細緻的書屋景觀,演員連唱帶跳,極具視聽之娛。全劇一景到尾,舞台空間運用合宜,精美的佈景和道具有效幫助及烘托演員的形體動作和舞台走位,如一道永不上鎖的書店大門、那儼如活動佈景板的冷面白貓,以至舞台中間那個不起眼的啡色小台階,都為整體舞台視覺帶來更多可能性,以及製造戲劇懸念。燈光設計亦將舞台劃分為不同演區,幫助時間和空間流暢變換,令演出一氣呵成,當中動與靜、笑與悲的戲份鬆緊合宜,照顧了兒童觀眾的專注力和心理節奏,成人觀眾亦沒有觀劇疲勞,值得一讚。

 

成人的童話

 

大部分童話都是成人編給兒童看的,並非純然兒童的想像世界。此劇很多「書精靈」都來自德國民間故事集《格林童話》,但這套書本來是透過童話寄寓人性黑暗(例如暗黑版本裡,《白雪公主》的王子原來是個戀屍癖),後來才慢慢變得老少咸宜。那《奇幻書屋》究竟為我們帶來甚麼訊息呢?這齣劇關注和處理的人生命題又是甚麼?

 

編劇在七十五分鐘的演出中要解決的問題頗多。首先是瑪姿被插贓之禍,最後尋回頸鏈,笨賊被擒,危機化解;難題二是生意淡薄的奇幻書屋面臨倒閉,最後商業問題,商業解決,由初時厭惡書本的富太太入股小書屋,將二手老書店改為咖啡書室,繼續經營。此外,此劇對機不離手的孩童日常有所鞭韃,並再三指出閱讀的可貴。對此,劇情上安排富家小孩由低頭打機族變得閱讀小先鋒,正面回應了這個問題。最後的難題是有關書仙子提出的「約法」:跳出書紙的「書精靈」不可離開書室、亦不可給人類看見或感受到。大概這並非編劇預設的問題,所以最後並沒有化解。但我感到這條「約法」是貫穿全劇的基本矛盾。「書精靈」雖然有自由意志,卻沒有活動自由,晚上只能靠書仙子的魔法跳出書紙,偷偷摸摸參與精靈聚會。「書精靈」為救瑪姿冒險現身,明顯是違反規則,但最後他們只是返回書中飾演各自的角色,賣火柴的繼續賣火柴,查案的繼續查案,一切回復如昔,沒有被煙消雲散。這一方面符合兒童劇歡喜收場的潛規則,另一方面讓我感到「書精靈」無法改變命運的無力感。此外,斯文優雅的書仙子亦是一個矛盾的角色,她施行魔法讓「書精靈」跳出童話書,劇理上應是個正面人物,但「書精靈」對她又愛又懼,真不知她們其實是仇是友。書仙子雖是規則的監管者和執法者,但她並沒有立例權和酌情權,亦沒有透過魔法解決瑪姿的危機。這個角色是否帶有弦外之音呢﹖期待日後有更多劇透可解答這個問題。

 

讓兒童尋找屬於自己的未來

 

「國際綜藝合家歡」是康文署經典暑期藝術節品牌, 與不少港人共同成長,近年因應疫情推出的網上親子演藝平台「WeWeWebWeb合家歡」,則是窮則變、變則通的好例子。作為闔家歡樂的暑期節目,《奇幻書屋》讓在場的大小朋友快樂度過珍貴的親子時光,一家人興奮而來,滿足而歸,可說已完成基本任務。盼望小朋友看罷《奇幻書屋》後,可以帶著一點愛和希望回到現實世界,同時對人性及社會百態亦有所反思。雖然兒童劇是為兒童而演,但無須過於隱惡揚善,畢竟善惡是一體兩面,掩耳盜鈴,並不可取。歡樂童話也好,暗黑傳說也好;傳統書屋也好,咖啡書店也好,網上書店也好,都只是一種呈現方式,透過已知和未知的故事,鼓勵和啟導下一代發掘、經歷和創造屬於他們的世界、尋找那已知和未知的未來。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表演藝術愛好者,尤好戲曲、音樂及舞蹈,現擔任藝術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