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連二十場的舞台劇,由本地擁有超過43萬人數訂閱的一條YouTube頻道「試當真」的成員主辦,透過其NFT會員制向公眾籌集資金製作。演員由該頻道的幕前成員與資深舞台劇演員擔任,合作參與是次演出。此舉除了讓慣常在影視圈出現的演員登上舞台演出之外,也讓一群不慣常觀看舞台劇,甚至乎從未看過舞台劇的觀眾入劇場欣賞,是本地舞台劇主辦單位中較罕見的做法。他們透過其頻道推廣,由籌備製作至上演也是十分落力地宣傳。
現場首先看到舞台設計佈置成劇場後台、演員的更衣室及化妝間,設計上可以更容易運用整個舞台的空間。戲中演員看著梳妝枱的鏡子時其實是看著一塊透明膠板,讓觀眾的眼睛可以穿過鏡子,清楚看到演員的表情和動作,這是有從觀眾的角度上考慮到的道具設計。道具佈置的種類、用色方面較簡單,加上燈光設計的配合,也不失豐富的視覺效果。轉換場景時,只要稍為移動衣箱、衣架或梳妝枱等的位置和方向,便能夠有效率地改變成另一個場景,觀眾的角度和視點亦隨之轉變,被帶到另一個後台位置或由一間化妝間變成兩間化妝間的新鮮感。特別欣賞舞台上可以升降的假天花板設計,讓演員在不同的舞台空間表演。同時,觀眾可以更容易想像到演員在演這場戲時的所在位置。雖然演出時有因為演員運用道具有點兒過於用力而產生了一些不尋常的效果,但演員們仍然可以應付過去,反變成搞笑場面,所以對於大部分現場觀眾來說這些也是不著痕跡的事。
《一個舞台上不能接受的吻》一共分設了十九場戲,故事表達直接,而且編排有連貫性及轉場安排也很緊密。五位演員分別扮演在劇場內不同工作崗位的人,故事講述戲中的兩位主演莫生(朱柏康 飾)及EVA(陳苡臻 飾)在排練即將公演的舞台劇時出現意見分歧。他們未能達致共識的一場吻戲不但令戲中的導演阿晴(郭翠兒 飾)感到非常煩惱及焦急,也令負責劇場後台工作的職員蒙美(倪安慈 飾)及男主角的經理人兼合作夥伴Sandy(林家熙 飾)受到牽連。他們在舞台劇公演前遇到各方面的問題,需要在有限時間內尋求解決方法,使演出可以順利進行。戲中的一些突發事件——例如在後台被自動保安系統反鎖、突然停電導致冷氣機停止運作、手提電話電力不足卻沒有充電器、化妝間接收不到互聯網網絡、被瘋狂的粉絲闖入後台而不知,這些情節運用了較誇張的表達手法及忙亂的情景,讓觀眾知道一些在劇場後台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及劇場工作者有機會遇到的各種狀況,越複雜越煩惱的問題通常會接二連三發生。故事的各個搞笑情節主要是透過演員們以各自的表演魅力——包括演繹台詞的技巧、肢體動作、表情和態度去吸引觀眾的注意。在現場的確感受到演員們本身已經有一大班支持者在場欣賞,無論演員們的一舉手一投足,說任何台詞只要加入數句「粗口」,或當出現一個「吻」的場景,便會引起過半數觀眾的驚喜反應,但其實應該值得反思的是容易被忽略的故事細節和劇本深度的意義。
雖然此劇是以喜劇表演為中心,但其表達方式較著重投放在密集式台詞的演繹上,尤其是用了很多不必要重複卻重複多遍的台詞,特別是刻意套入了很多粗俗語句,給人一種感覺是「為講粗口而講粗口」。觀眾席大部分時間的笑聲未必是因為故事內容有趣而笑,而是因為看到平時在YouTube影片中出現的演員在台上流暢地、連珠爆發地,說出粗俗台詞而笑,或是因為恥笑角色面對著的慘況而笑,只為他人之苦而作樂實屬有點無奈與可悲。即使某些劇場工作者或演員在後台說話時,真的慣性地有夾雜著粗俗語句,但讓觀眾在兩個多小時內要聽著近百句的「粗口」,真的不累嗎?還有,真的不建議在舞台上為「劇情需要」而真實地抽煙,總不可能沒有其他方式代替。此劇的抽煙場景有三至四次,即使劇場內的抽風系統有多好,亦難解那陣隔著口罩仍能感受到的尼古丁氣味,無論觀眾能否接受也會影響欣賞舞台表演時的集中力。
其中一幕被觀眾視為驚喜現身的客串演員游學修,出場時更令現場觀眾感受到「試當真」的人氣旺盛,看得見場內大部分觀眾也是該頻道的粉絲或是主辦方的朋友。再進一步思考的是,現場座無虛席及觀眾讚好的情況是應該值得真心高興,或只是基本的預期?雖然表面上是很受歡迎的舞台劇,演員們也是很努力地演出,但此劇實在難以做到雅俗共賞,吸納的觀眾群只能是慣常的支持者或主辦方的朋友們。若主辦單位希望開拓更多不同層面的觀眾群,需要更仔細考慮表演方式和內容。
值得一讚的是,演員們努力運用最響亮的聲線及字正腔圓的廣東話去說好每一句台詞。每位演員熟練地應接極緊密的台詞,而且語速快得幾乎沒有留下喘息的空間,作為觀眾雖然佩服演員的表現,但接收時卻有吃不消的疲勞感。本應是可以令人歡笑的喜劇,卻沒有輕鬆的感覺,不斷感受到每個角色在發洩的負能量及持續緊張的情緒。雖然各個角色是以自嘲或互相諷刺的形式作為笑柄去表達,但台詞太多過於密集、說得大聲有力又趕急,反而覺得有壓迫感而令喜感度下降,蓋過了劇情本身的趣味性。加上是次表演場地的空間不大,以往在同一場地觀看其他舞台劇時,也同樣有音量過大的問題。演員們整體來說也是有點過度用力去說台詞,雖然看得見他們是很用心去演戲,但聲線可以略為調低,無需過於用力地緊張咬字,只要保持清晰的發音便會比較自然,讓演員們和觀眾們也會較為舒服。另一值得欣賞的是,主辦單位印製的實體場刊是擺放在劇場外讓觀眾自由取閱的。既不是全面派發,亦不是只有一個總可能出現技術問題的二維碼,而是一份有特色設計的場刊。
總括來說,此劇向觀眾展示出戲劇工作者在幕後的辛酸、無奈的同時亦對自己行業有著無限的熱愛和堅持的態度,思想上經常在矛盾中掙扎徘徊,但其實無論任何行業的人都有機會需要在人前人後表現各種不一樣的形態,大家都需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此劇的主辦單位在用力製作和演出的同時,觀眾其實也需要很用力地接收,是非常用力的一台戲。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