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場前跟監製聊了幾句,他說,這是疫情以來,逸夫劇社首次製作的實體公開演出。對他們來說,可謂別具意義。大專劇社從來是香港劇界的重要搖籃,不少人在進入香港演藝學院受專業訓練,或是投身業界作為職業劇場工作者以前,都曾經參與過大專劇社的演出。先不論藝術和技術水平,我們必須肯定大專劇社為劇界提供新力軍的正面影響。作為藝評人,我亦欣喜見證一班年輕人熱血的努力成果。
《遇溺的豬》講述四人各自單獨身處詭異的密閉空間,雖能聽見彼此的聲音,卻不能相見,尋找出口亦無果,漸漸才發現自己置身於死後世界,才回溯自己的死亡是如何發生。透過隔空對話,讓四人重新反思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思考人生之中有甚麼人、事、物等等才是對自己最重要的。
這四個人包括過勞的急症室護士、遇上車禍的社工、遭人毆打的大學生、患有絕症的老婆婆。他們分享著彼此生前的故事,同時因為不同的生命抉擇而發生爭論。有些人已經宣告死亡,可以選擇是否報夢給在生的人;有些人尚在彌留,則可以選擇求生抑或求死。
戲的開端和結尾,都以一隻「不斷奔跑的豬」的寓言故事包裝。畫外音傳來演員預先錄好的聲音,將寓言故事娓娓道來,再配合演員的形體演出表達意象,呈現出豬面對生存的困境時,仍然堅持不懈,反照出眾人面對生死抉擇時的態度。
每年大專劇界幾乎都有類似的題材。大概二十來歲的年紀,對自己的生命以及人生意義開始有多一點思考。往死而生,要思考生命,就自然會思考生命的終點:死亡。
題材不新鮮,技巧稚嫩,尚可接受。重點在於作品能否提出深刻的思考和真誠的感受,以這次嘗試來看,似乎尚有很多進步空間。
先論劇本:結構並不複雜,編劇宜對虛構的世界有再多點具體的想像,否則很容易出現犯駁的地方。例如,人物處於的空間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空間?跟凡間很相似的嗎?抑或是一個從未見過的空間,明顯超越眾人的認知經驗?他們究竟是如何發現彼此的存在,又如何發現各自處於獨立的空間?他們又是如何發現自己已經死了?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故事的說服力和可信程度,處理不夠仔細的話會容易令觀眾出戲。雖然劇本並非完全沒有著墨以上提及的問題,但未免寫得太兒戲和理所當然,缺乏從人物的角度出發,從他們的所思所感構成對話。人物只淪為交待劇本內容之用,殊為可惜。編劇未能掌握角色的對話邏輯,削弱了人物的說服力。
舉例來說,仍有權選擇生死的社工選擇放棄生命,因為即使生存,也只能成為植物人,護士極力反對社工的選擇,似乎表現出對拯救生命的執著,甚至對只能成為植物人,仍然肯定其生存的價值;然而當學生表示不想死,社工主動提出讓出生命權予學生,護士卻極力否定學生的求生慾望,又對學生想逃走而製造的聲響感到反感,令人難以想像護士究竟抱持著怎樣的價值觀。
以上只是其中一個例子,類似這類曖昩不清的人設幾乎充斥整個劇本,令他們的說話動機變得很奇怪。如何令觀眾關心一眾角色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觀眾未必需要認同角色的選擇,但至少要理解他們為甚麼要這樣選擇,並且對他們的選擇寄予同情或批判。
再談導演及表演:導演似乎在排練過程之中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去建立演員的情感,導致演員出現極度沉溺的演法。戲劇是一門引發觀眾想像的藝術,目的是讓觀眾對故事和人物產生感受和思考,而演員作為故事與觀眾之間的橋樑,應小心分清演員的感受跟觀眾的感受並不一定掛鉤,更要小心情感泛濫,以為淚流滿面就是好演技。衡量準則在於:觀眾能夠有感受嗎?觀眾需要透過角色的選擇和戲劇行動來理解角色是怎樣的人物,而角色所作的選擇背後承擔著的後果究竟能否引起觀眾的在意,以至為角色著緊,捏一把汗或者感到婉惜痛心。所以排戲,並非排練演員的情緒,而是理解人物的台詞背後的動機和價值觀,再小心精準地呈現在舞台上的行動,讓觀眾能夠對人物作出相應的聯想。基本上,此劇人物大部分時間都缺乏行動,演員亦只能不斷榨取內在情感,即使幾近乾涸還是使盡奶力擠出情緒,看得觀眾尷尬。演員應也會感到對於持續高濃度的情緒輸出無以為繼,導演應提醒演員,情緒是戲劇行動的副產物,而不是追求的結果。
關於導演及空間運用:舞台以十字劃分為四等份不同高低的平台,讓觀眾建立一種聯想:四個人物在各自的空間存在。問題來了,原來劇本中段有第五位人物加入,那是老婆婆的丈夫,導演安排丈夫一角同樣身處於老婆婆的那一塊平台,並要求演員裝作剛好錯過而接觸不到對方。首先,明明本身建立了這個死後世界的基本邏輯是各人處於單獨的封閉空間,那麼這樣的處理便輕易破壞了原本的設定,同時亦不能提供合理的解釋;再者,演員亦難以執行,要處處遷就,說服力就更加降低了。
同樣道理,究竟各自的空間是否存在牆?演員在台上有時真的會去拍牆,有時卻以默劇方式去模仿拍牆,邏輯不一,觀眾容易出戲。其實,講故事可以很無賴,觀眾根本不需要演員表演拍牆才明白他們想離開,你說他們離開不了就是離開不了,若偏執於寫實處理,便需要統一風格,不能隨意,否則觀眾未進入到戲的核心,便已被這些相對其實不重要的處理問題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雖然批評看似嚴厲,然而愛之深責之切,我還是十分欣賞同學們的努力和嘗試,並對他們的付出給予正面的肯定。正如文首所言,技巧其次,最終還是希望戲劇藝術能讓同學們對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有多一份反思,並且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跟觀眾分享,若能成事,已是功德無量。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