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回到從前,也真的回到去年——「小交」第二季「雲吞麵」音樂會上架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2年6月30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題︰網上節目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日期︰19/2/2022-16/4/2022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隨著疫情突然急劇惡化,所有演出場地在踏入2022年首月不久就即時關閉。「香港小交響樂團」(小交)在這段時間,立即展開網上小型音樂會,供所有人士欣賞。作為第二季的網上節目,樂團早前錄製的幾場在深水埗旅舍「Wontonmeen」(即「雲吞麵」,又稱「細蓉」)的Tiny Galaxy Concerts,首先有法國中提琴演奏家拉.馬爾卡(Adrien La Marca)、德國指揮家及小提琴教授兼樂團首席客席指揮柏鵬(Christoph Poppen),聯同駐團藝術家(2010-2011)、鋼琴家李嘉齡合作了三套以弦樂獨奏為主的小型音樂會,之後有由小號名家納卡里亞科夫(Sergei Nakariakov)與樂師的演出。幾位客席嘉賓,去年已在香港的舞台上與樂團合作演出。在這系列網上音樂會中,他們分別演奏自己的心水作品,也是平日較少機會在售票音樂會中能聽到的樂曲。

 

打頭炮節目,由樂團小提琴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與拉.馬爾卡演奏莫札特的《G大調小提琴及中提琴二重奏,K423》。在這段演出中,不難發現二人演奏的相似程度,不過聽過從前兩人各自的演奏,這次沒有預期他們能夠水乳交融,大概是他們臨場互聽到對方的演奏,從而不自覺地改變了自己,而得出了兩人共識下的音樂語言。兩人精緻的演繹,優雅而甜美,音樂線條與音色都極漂亮,風格亦非常典雅。

 

在第二集裡,拉.馬爾卡更與樂團的單簧管首席方曉佳及鋼琴家李嘉齡,合作優美感人的布魯克《八首小品,作品83》裡第二及第五首三重奏,兩首皆為如歌的動人樂曲。拉.馬爾卡自然流暢地演繹兩首樂曲,他冷靜的音樂語言,反令人感到很意外,他以頻密的拉弓速度與力量變化,配合濃郁的揉音,在冷靜的表面下,透出強烈的感性,令演奏帶著極具感染力的感人歌唱性及深度。方曉佳圓潤的樂句表現,帶著合理的抑揚頓挫,聆聽著中提琴的一步一伐,兩者在平衡及相輔的層面上都令人滿意。李嘉齡低調的底層線條,連綿而不起眼地存在於前兩者之中,成功地為作品付上平衡兩者的浪漫色彩。珠玉在前,因此拉.馬爾卡演奏改編版本的浦羅哥菲夫《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露台場景」,便相對地顯得較為平凡了。

 

指揮家柏鵬,除了在樂團的音樂會電影中,以演奏小提琴粉墨登場外,去年亦與拉.馬爾卡合作,以獨奏家的身分,演出莫札特著名的《小提琴與中提琴交響複協奏曲》,水平之出眾,實在令人大開眼界,亦令觀眾了解到,他本來是一位小提琴家和小提琴教授!今次,為了這場小型音樂會,柏鵬預備了幾首不常被演出的動聽獨奏作品,並與樂團首席格德霍特合作演出。一開始,他選奏風格較為現代的亨德密特《小提琴奏鳴曲,作品31之2》。明眼的觀眾,應該已即時發覺柏鵬的基本功,竟然是如此乾淨扎實,不曾與小提琴搏鬥,技巧與發音都是輕鬆地隨手掃出,當中偶爾出現的極微瑕疵,早已被他清爽而亮節的演奏風格所掩蓋。除了撥弦的樂章較為不夠玲瓏外,整首現代作品在他的手裡,他都奏出當中高雅的歌唱味道。之後,他與格德霍特演奏巴托克的《44首小提琴二重奏》,當中演奏了五首選曲。平日演奏風格纖麗的格德霍特,在「老薑」面前,相映下竟反而比較濃烈,實在相當有趣。兩人的手勢習慣不盡相同,但在幾首作品中,他們瞬間已能融為一體,非常合拍。當中舞曲及民謠的風格,兩人在節奏及歌唱方面,可謂合作得頗為天衣無縫,玩味亦相當強。而柏鵬選奏音樂會加奏的熱門樂曲——巴赫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組曲,BWV1004:III 薩拉班德舞曲》——柏鵬近乎「清奏」,嚴謹地控制著揉音的演繹,在現場充塞著不同物品(或可說是雜物)的狹小空間中演奏,未必合適。不過,已想像得到他的演繹,在音樂廳舞台能展現出到的相應效果。柏鵬平穩而輕浮的弓法,純粹以音符色彩的通透感來表達樂句的感覺,而多番不連綿的分弓,塑造出音符之間的呼吸空間,令樂曲的累贅感減低。音樂中沒有低訴,只有純樸的唱誦。期待他這個演繹,能在音樂廳中重現。

 

最後兩集,則由弦樂轉為銅管的專輯。小號巨星納卡里亞科夫選了幾首改編或銅管本為主奏樂器的作品,與李嘉齡合作演出。第一首演出的舒曼《幻想曲小品,作品73》,納卡里亞科夫以柔音小號演奏,整首樂曲的難度即時提高。此話何解?在這首作品中,獨奏與鋼琴有極多對答及互相追逐的片段,第三樂章中的快速段落,更不乏同步的樂句,所以,兩人的默契非常重要。音樂處理的共識、各人在技巧上的果斷,都直接影響演繹的效果。而柔音小號的客觀條件,相對地較為「笨重」,作為舒曼典型的風格,每每帶著非常、非常長的樂句。如此種種,要演繹得好,確實非常考工夫。納卡里亞科夫近年潛心鑽研弦樂的曲目,在這部作品中,不難發現他接近以弦樂器演奏的味道,連綿不斷、以輕柔聲尾為主調的分句、寬大的震音,與弦樂家運用的出色弓法無異。李嘉齡在長串的樂句中,輕巧的句子波動,令音樂有良好的調息機會。兩人在歌唱的理念上,風格非常一致,整首作品的演出可謂令人非常欣喜。

 

格德霍特演奏了兩首拉威爾所寫的小品:《哈巴涅拉式小品》和《以佛瑞之名的搖籃曲》。以現場錄音而言,他演奏第一首作品的感覺,在音色上就有些不夠濃烈;但在第二首加上弱音器的演奏,通透飄逸的散漫法國味道卻非常不俗。李嘉齡在伴奏上都輕輕柔柔,不會蓋過格德霍特的輕盈色彩。納卡里亞科夫在格拉祖諾夫的《降D大調小號及鋼琴小品》中的演出,的確是精品中之精品,完全不強勢而甜膩的音色及歌唱性,非常浪漫。李嘉齡的配合亦顯得很輕鬆。

 

最後一集,納卡里亞科夫全以柔音小號演出,在拉赫曼尼諾夫的《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9》的第三樂章的演繹,極之動人。低調而深刻的演奏,將拉赫曼尼諾夫富於歌唱性的作品風格,表現得非常細膩,而最難的表現,大概是最低的幾個音符。李嘉齡在鋼琴的部分,除了配合獨奏,亦奏出恍如作曲家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一樣的氣質要求。兩人的演繹,確實合拍而感人。格德霍特也演奏了舒曼兩夫婦的作品選段。在舒曼的《F-A-E奏鳴曲:間奏曲》,他在主題的演繹非常優美,在這個簡單的樂章中,他把三段體的曲式,層次分明地演繹出來;而在更少被演奏的克拉娜.舒曼《三首小提琴及鋼琴浪漫曲,作品22之3》中,他踏實無華的演繹,把樂曲本身與舒曼的類同作品的相似特質,充分地表現出來。意念上一氣呵成的長樂句、情緒突變等等的風格,格德霍特總能找到一種堅定的浪漫,多於陰柔的吟訴。李嘉齡在典型的舒曼先生所鍾情的滾滾鋼琴線條中,與獨奏的配合亦不錯。在最為人知的舒曼《慢板與快板,作品70》,通常都是以大提琴擔任獨奏。納卡里亞科夫在慢板的部分,動聽得無話可說,而在往後的快板,似乎更是容易得順手拈來,他依然以動聽為最大前提,在高音的爆發處,更是以漂亮的圓潤音色來作終點。李嘉齡在這部作品中大跳的段落也多,音也密集,作為伴奏,反之非常繁忙。

 

【後記】

 

三位客席嘉賓去年在港的演出,剛巧筆者都有欣賞過。柏鵬與拉.馬爾卡錄影的那段時候,天氣微涼,頗為舒服。在影片中,三位弦樂家的樂器,在一般的房屋內,聲音也自然得非常漂亮,連方曉佳的樂器,都似乎受惠於天時,也同樣在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觀眾完全接收到高水平藝術以外的「紅利」。兩個月後,還記得納卡里亞科夫在冰涼的空調音樂廳中,樂器經常出現失靈的情況,但在四月潮濕悶熱的天氣中,在房間內無可選擇地「順應天時」,反而令他更得心應手;還看格德霍特,可憐小提琴在熱辣辣的屋內,弦線都遲鈍得動不了,聲音之奇怪,大概只有平日練琴的人才明白。看著幾位音樂家在這系列中的漂亮演奏,可以感受到在幾十年前的舊區,沒有今時今日的舒適環境下,音樂家到底怎樣練習。也更像,在收買舖中,有一群明日之星在練琴,幾十年後在舞台上成名,要一睹風采就要付入場費了。同時,也不得不讚揚錄音工程師的妙手回春。

 

大概應該邊看邊飲杯涼茶……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