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很榮幸能參與這一年《舞蹈手札》編輯工作,以舞台技術與美術為主題與舞蹈對話。雖然每期專題文章數量不多,但都是編輯團隊用心的策劃,而我們的心思都讓讀者看到了!謝謝大家的鼓勵。
這季的演出數量大致回復正常,我們為了爭取舞評可以在更靈活的時間和空間內發佈,部分文章會在網上發表。我們亦考慮在明年延續這樣的策略,至於安排會是如何,讀者明年要繼續留意《舞蹈手札》了。
上期的焦點探討與燈光共舞的各種呈現,讀者「照著」找到舞蹈的線索。今期我們討論的是空間與舞蹈──設計師在舞台上的實踐,既要考慮功能性,也有意象的創造;另外環境舞蹈則有更多臨場的考慮,讓舞蹈的發揮有更多可能性。
最近業界的熱門討論,其中一個話題肯定是藝術與科技。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主辦一系列節目在Phygital D藝術節中呈現,我們邀請有製作與構作經驗的舞評人對談數碼與實體的融合。疫情令交流轉往網上互動,但大家還是很希望面對面──現場的愛丁堡經驗真令人興奮!還有舞評人楊春江在「環亞舞略」分享他對衛武營的2022 臺灣舞蹈平台的策展思考。當然,香港演藝學院和徐奕婕固定的「專欄」,繼續打開讀者對舞蹈的不同想像。
怎麼原來又一年了?祝願在讀這篇文章的您安好,明年繼續跳舞。
編輯
陳國慧
【目錄】
焦點:舞蹈「空間」
「舞」的「空/間」
文:何應豐
通過舞台空間觀照自我:專訪舞台設計師王健偉
文:黃寶儀
文:肥力
觀察
文:余敏婷
校對及潤飾:郭玟萱
專欄
舞後對談 Dialogue on Dance
對談:賴閃芳、葉瑪
主持:陳國慧
文字整理:《舞蹈手札》編輯部
字 / 舞 Choreo-Word-graphy
文:徐奕婕
環亞舞略 Dance Curating in Asia
文:楊春江
舞動潛能 Optimizing Dancers’ Performance
文字整理:Heidi Yu
評論
「時代風暴下的舞蹈日常」——淺評《棱點2》
文:程天朗
《儷人行》:感受朝鮮民族的熱情與美麗
文:朱映霖
姍姍來遲的「香港比舞」
文:李海燕
《呼吸三 - 呼吸慶典》——如何剪掉那些令人窒息的紅繩與膠膜
文:格子
「身體年輪」結業演出《渡度》:長者舞蹈的美學實現
文:俞若玫
牧場上起舞還是與環境共舞?——淺評《想見有時》
文:Maze Chan
《布蘭詩歌》編創出大格局效果
文:鄧蘭
文:陳瑋鑫
網上特刊
《Train of Thoughts》——讓年輕編舞與新想法上場
文:蘇桔
文:李夢
文:Yumi Leung
文:艾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