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手札》Vol.24-1至Vol.25-4
2022年1月1日 - 2023年12月31日

【編者的話】

 

疫情三年後再出席香港舞蹈年獎的頒獎典禮,我在酒會內看見舞蹈業界的朋友彼此擁抱,喝一杯,互相問好,這樣的情境既熟悉又陌生,頒獎台上有活潑的能量,更多的是讓人感動的致謝說話。不論如何,能夠聚首交流是著實要珍惜的時光。

 

香港舞蹈年獎的盛況,的確呼應著是年《舞蹈手札》的主題「共舞」。這期我們希望給讀者展示舞蹈如何與社區「在一起」的不同實踐。不少藝術家近年透過「十八有藝」這計劃接觸社區和探索不同層面的觀眾群,這期的焦點我們藉訪問了解舞蹈藝術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尋找社區不同身體被看見的可能性。海外實踐則是一個我很喜歡的計劃,結合舞蹈和社會關注的環保議題,展示舞蹈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在「觀察」欄目,我們記錄了香港舞蹈年獎2023的頒獎禮盛況和得獎者感言,另外邀請了舞評人概述今年香港藝術節多個現場舞蹈節目。疫情期間固然缺乏面對面的交流,但舞蹈影像的創作則有不少跨域發展,這期「環亞舞略」的文章會有相關討論。「舞後對談」就邀請舞評人分享一個見證參與者踏出第一步的作品,至於香港演藝學院和徐奕婕固定的「專欄」,當然繼續為讀者對舞蹈的表現心理學和書寫創作帶來新想像。在網上發表舞評的策略會繼續發展,歡迎讀者隨時在手札網頁閱讀最新文章。

 

今年我們特別委約攝影師李偉良拍攝封面照,這次帶來了香港舞蹈年獎2023「傑出社區舞蹈」得獎單位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的《一一》的動人一刻,由「傑出編舞」得獎者兼頒奬禮的藝術總監胡頌威編舞。謝謝各位繼續支持手札,讓我們透過文字再聚首。
 

編輯

陳國慧

 

【目錄】

 

焦點:共舞社區

 

舞蹈進入社區的兩個個案——以R&T(Rhythm & Tempo)和不加鎖舞踊館的「十八有藝」計劃為例
文:梁妍

 

國際水舞蹈節:在世界各地建設社區以提高環保意識

文:Vannia Ibarguen

 

觀察

 

闊別三年——「香港舞蹈年奬2023匯演暨頒奬禮」
文:《舞蹈手札》編輯部

 

香港藝術節舞蹈節目有得有失
文:聞一浩

 

專欄

 

舞動潛能 Optimizing Dancers’ Performance

與盧綽蘅對話III:早期專項化的風險

文字整理:余曉彤

 

舞後對談 Dialogue on Dance
香港藝術節《第一步》:藝術科技與素人演出
對談:陳瑋鑫、江祈穎

主持:陳國慧
文字整理:《舞蹈手札》編輯部

 

字 / 舞 Choreo-Word-graphy

《牆中之人》(2003)

文:徐奕婕

 

環亞舞略 Dance Curating in Asia

《舞蹈風景》——從疫情時代反思區域合作的意義

文:張海昕

 

特刊:感受純舞的簡約能量

文:鄧蘭

 

評論/網上特刊

 

除了情緒,身體如何體現記憶?
文:俞若玫

 

《單元.獨創》的三支舞作 呈現三段各異的情愛關係
文:陳瑋鑫

 

《狂人派對》——一群被生活馴化的獸
文:葉瑪

 

重點在於參與?還是觀賞?——《第一步》的尷尬之處
文:賴閃芳

 

在傳統中漂流,尋得的是月還是冬甩重要嗎?——短評《漂流誌.尋月記》
文:冰慧

 

烈女異色——評舞蹈歌劇《兩生花》
文:吳俊鞍

 

由平面變立體的《舞畫道》
文:朱映霖

 

生動豐滿,深意略欠——寫在香港芭蕾舞團舞劇《香奈兒》演出後
文:李夢

 

慢「煮」沉靜時空——《寬容的樹》
文:Maze Chan

 

仍想跳、仍想唱,追逐夢想就沒有限期?——看《Show得吧2.0》如何跳住回答大家
文:葉智仁

 

黑盒中見《Until the Night Falls Away》
文:蘇桔

 

《如影》:女性肉身的經驗和情感之旅
文:陳抒

 

第一屆「FIRST 創作平台」 展示六種新世代舞蹈創作可能
文:陳瑋鑫

 

評《囍 — 紅色的承諾》——當承諾被打破
文:左夢格

 

淺評城市當代舞蹈團《迴影》&《時空觀》
文:Cliff Fre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