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編者 |
類別 |
出版日期 | 2022年6月 |
ISBN | 9789887613763 |
統籌 |
英文校對 | Rose Hunter |
簡介 | 序言 文:陳國慧(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
我是怎樣渡過二〇一九年的呢?那年六月,我首次參與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在這個世界舞台,加泰隆尼亞的展覽以劇場空間的美學,讓觀眾想像當地人民如何抵抗不公義;而我們的舞台設計師,則以封展來向觀眾訴說這個城市當時正在經歷的故事。因為在外,我沒法看到《5月35日》的首演,回港後看重演,作品依然動人,而我不能想像,原來有些事情,如今在我們的舞台上,已經難以言說。我們的編劇在努力地維繫著如此空間,他們有言說的慾望,而這股能量在接續承傳。所以這年的概述我讓布拉格的風景以文字印記,而不同世代的編劇則以交流想像未來創作的無限可能。
本土音樂劇借來形式以廣東話入詞,多年來累計不少好作品,但創作的時間框架始終受限,這一年卻有所突破,因此值得記一筆,同時原創的題材上也呼應了城市脈搏,可能《孤星淚》人民的歌聲是需要被聽到的。至於西九文化區和大館則為香港表演場地注入新動力,在這躁動的一年所沉澱的創作能量,是否會滲透在這些新舞台上?而我們的下一代,如何透過劇場豐富其想像力,和保持澄明的心靈,是兒童與青少年劇場工作者念茲在玆的。因此,我希望讀者能透過我選擇的概述主題,見證這一年,我們走過的是怎樣的路。
至於如何渡過二〇二〇年,就更充滿著更多的不確定,或正是因為這些不確定猛烈地衝擊著不同崗位的劇場工作者,讓大家必須要更有創意和沉著地面對這個全球挑戰,和未來的新常態。這一年大半日子場地關閉,演出數量大大減少,到底實際上有多少演出是受影響的呢,當中又有甚麼不同的對應策略?我們與「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共同策劃相關的統計研究,同時進行質性的訪問,希望記錄這一年劇場是如何撐來的。劇場實踐的光譜也不只在場地製作,應用和教育劇場工作者亦面對不少壓力,我們亦邀約界別工作者透過深入討論,剖析當中的狀況。網上演出在該年也成了劇場炙手可熱的探索方式,劇團希望繼續維持與觀眾的交流,個別創作人亦嘗試保持創作能量。另一方面,疫情亦引發了不少對劇場未來發展的思考,甚麼是劇場,甚麼是現場,觀眾的流失與開拓,劇場工作者如何彼此支援和協助,這些我們都透過觀察一一記錄。以往我們都著眼浪接浪的製作,在疫情初期,有些劇團在網上播放已上演作品的錄影,加上海外藝團亦大量播放作品,思考紀錄的意義和如何活化紀錄,是疫情留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延續協會整理演藝歷程的使命,在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信任下,繼續編輯這兩年的戲劇概述,並得到香港戲劇協會、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和香港教育劇場論壇的協作支持。中、英文版本的概述文章以電子檔方式出版,我們亦會在稍後印製相關的宣傳刊物,供本地和海外讀者取閱。我們衷心感激每位作者和研究者的參與,同時亦要感謝協會董事、概述顧問與合作單位提供寶貴意見,和編輯部各位同事的努力。概述需要業界朋友和讀者的寶貴意見,我們期望你們不吝指正批評。 2019專題文章: 文:徐碩朋
亞洲兒童及青少年劇場關鍵詞——ATYA大會的回顧、感想與啟發 文:王添強
文:Pianda
回顧二〇一九、二〇二〇年的四齣音樂劇作,看本地原創音樂劇的發展新模式 文:陳瑋鑫
文:雷浩文
2020專題文章: 坦承未知的疫症之年:疫情期間受影響本地戲劇製作數據及案例訪問 文:羅妙妍
文:甄拔濤
文:賴閃芳
文:伍綺琪
文:崔翠翠
文:江祈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