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本地樂團,不論是中樂、西樂或戲曲歌劇等,普遍都以職業及業餘分類。所謂「職業」便是以演奏為職業,每月固定地收取月薪以進行演奏工作,而「業餘」指未必含有金錢利益而進行演奏,甚至需要額外付出時間和金錢去進行演出及之前的排練。值得注意是,不論是「職業」或「業餘」的分類,絕對不代表技術之高低。反而我所關注是兩者在樂界中互補的關係和各自的特色。今次是我首次嘗試寫職業樂團以外的樂評,希望可以藉此打開一個全新系列,從更多面向關注樂界活動。
《龢》第二屆聯校中樂演奏會於二零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在沙田大會堂完成(註:首屆則於二零一八年舉行)。音樂會集合了各大大學院校之中樂團成員,包括香港大學學生會中樂團、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學生會國樂會、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學生中樂團、香港理工大學學生會中樂團、香港教育大學中樂團。當中有部分為音樂主修學生,亦有其他學科之學生及教職員組合而成,另外特邀了六名外來團員,組合成一個約八十人之樂隊,並邀得音樂事務處高級音樂主任徐英輝先生為聯校中樂團指揮。
音樂會於晩上七時半開始,入場時留意到本場音樂會的聽眾除了樂界人士外,更有不少年輕面孔,相信他們都是為舞台上演奏同學打氣的大學生。如此年輕的觀眾層在近年來的中樂音樂會中實在相當難得。選曲方面涵蓋了香港作曲家作品:如《青心辰水曲》(吳朝勝 曲)及《第二香港愛情組曲》(第一樂章)(陳錦標 編曲);傳統經典作品:《飛天》(徐景新、陳大偉 曲)、《豐年祭》(關迺忠 曲)以及近年流行亦於各地經常演出的作品:《印象國樂 · 大曲》(姜瑩 曲)及《風獅爺傳奇》(蘇文慶 曲)。另外還有地方風格較強的《東北風》(隋利軍 曲)及《湘西風情》(李真貴、楊乃林、王直 曲)。返場曲為《金蛇狂舞》。
購票入場觀賞職業樂團演出時,欣賞的是「專業」和「精準」;而觀賞非職業樂團演出時,我更著眼於「創意」和「精神」。在本文初提及過,「業餘」樂團的經營並不容易,團員們付出自己的空餘時間進行排練和練習,在藝術行政的經營更加困難。而本次《龢》聯校中樂演奏會則是由一群大學生作為聯校籌委會,在各校均有一定資源支持下,自行籌組一場正式公開售票的音樂會,非常欣賞他們對音樂的熱誠,但策劃及創意部分可以於下文探討。
本場音樂會的海報及場刊色調都具藝術感,明顯是「年輕」的風格走向,但在音樂會設計及選曲上,略嫌欠缺了創意和突破。音樂會以《龢》為題,在樂曲之間並沒有以此主題發展,樂曲之間亦沒有明顯的連繫和主題。選曲方面:《印象國樂 · 大曲》及《風獅爺傳奇》都是本場音樂會中較新的作品,此兩首樂曲雖然風格迥異,但較為當代的曲風為觀眾較易吸收和接受。但另外的作品卻可以略為調整:在香港作曲家所編寫的兩曲《青心辰水曲》(吳朝勝 曲)和《第二香港愛情組曲》(第一樂章)(陳錦標 編曲),以及地方風格主題的《東北風》(隋利軍 曲)及《湘西風情》(李真貴、楊乃林、王直 曲)中,我認為可以在各類二選其一,考慮到樂團成員的體能和集中力,精而簡的音樂會可以令樂團發揮更好表現,亦可以令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以整體效果而言,沙田大會堂演奏廳的設計與荃灣大會堂盒子形設計一樣,聲音從舞台向外投射的效果本身已有一定優勢,所以對於樂團團員較容易適應,理應不需要在綵排時有太多的音量調整。演出時,各聲部音量都比較平衡,只是有時略為覺得二胡聲部音量稍弱,嗩吶的音量過大,高音、中音及低音聲部嗩吶的音色未能貼近,聽起來的不融和影響整體效果。另外,幾首曲都有箏獨奏樂段,但音準都有較大偏差;樂隊反應未能馬上回應指揮轉速的要求也是需要改善的。二胡獨奏及高音笙獨奏段令人有驚喜,效果不錯。整體而言,雖然音樂會樂曲風格各異,但演奏效果較為單一,在中場休息後樂團各人明顯展現倦容,演出效果及集中力都不及上半場,若然可以略為減除部分曲目,相信整體效果更佳。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