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圓的。希望在人間。香港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梵志登(Jaap van Zweden),在疫情這一年來闊別香港的觀眾,在新一個樂季來臨時,終於能夠再次踏上香港的音樂廳,與他所領導的樂團,為聽眾送上音樂。上幾個樂季,筆者錯過了梵志登指揮的貝多芬系列,估不到疫情下,他回歸的第一套節目,就是演出我喜愛的《第七交響曲》。這個世界,確實是圓的。
筆者欣賞這套貝多芬專場音樂會,為揭幕第二晚的演出,有趣的是開場樂曲,演奏由姚恩豪所寫的新作《老貝》,作世界首演。這首樂曲由一些能辨識、或甚為不能即時辨識的貝多芬作品的片段所組成並演化。更有趣的是,今時今日,我們熟悉的「鵝滿是快烙滴好耳痛」,與及國歌的片段,都會在當中出現。更多元化的是,一些爵士味道濃厚的風格,也在作品中佔一席位。樂曲作為音樂會序曲一般地演奏,主要是熱鬧的氣氛與素材,令人發出會心微笑。因為是首次欣賞,對於樂團的表現並沒有預設的要求,但聽得開開心心,相信就已經是最成功之處。但在合作與技巧方面,團員在長假期後再相見,整齊度的水平確實更加提升,令人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作為現今貝多芬其中一首最受歡迎的作品,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可說是當之無愧。梵志登在考慮小提琴獨奏家的問題上,就地取材地選擇了樂團的小提琴首席王敬擔此重任。起初知道這場音樂會的資料,對於由王敬去擔任獨奏,並不抱很大的期望。過往自己亦沒有聽過他演奏這首作品,不是對他的技巧存疑,而是幾年來聽過他的演出後,並不覺得這首小提琴協奏曲與他的演奏風格習慣相應。樂團在梵志登的指揮下,在第一樂章長長的引子中,整個樂團已能奏出非常典型的貝多芬率直而高貴的風格,在整齊度方面,弦樂組的乾淨俐落弓法已叫人驚訝。木管組清晰漂亮、沒有造作的句子演繹,在音樂修養上的確相當不錯。龐樂思(James Boznos)簡單而輕型的定音鼓線條,與樂團的融合,剛好成為強化了整體底層音色的支柱。這個引子,已令人對樂團之後的表現充滿信心。
王敬劃下以音階為基礎的頭幾個獨奏樂句,他稍為高於一般音準少許的琴音,在色彩上美得無話可說。在開首整段的表現上,他充滿自信的穩定表現,確實具備了大師級的氣質。之後在旋律性更強的樂段中,王敬高雅的演奏,音準上順隨歌唱性的變化,而有別於聽慣的所謂標準音準,樂句的抑揚頓挫,便顯得更加立體和漂亮,音樂的呼吸節奏,更是優美得令人難以置信。不太相信自己,眼前看到和聽到的,就是平日聽到的王敬。他超乎水平的完美演繹,技巧的至高表現,在華彩樂段中更是精彩得令人佩服。在整個第一樂章中,王敬無論在演繹及技巧表現上,他自然流露的演出,都能與任何唱片版本相提並論。
不過至此,最好的還未出現。經過這個樂章後,團員的情緒在演繹上,似乎都受到王敬的感染,更多於受到梵志登的指揮,在對於瑰麗高潔的氣質上,兩者開始更加相近。第二樂章的最精彩之處,在於王敬以小提琴獨奏的身份,與樂團成員,特別是木管組,所形成的室樂對答韻味。兩者如歌的演奏,更是優美得匪而所思。王敬在這個純粹以旋律線條為骨幹的樂章中,所表現的最漂亮琴音、和極高水平歌唱風格,更是與講求乾淨無花巧的貝多芬音樂風格,對號入座,令人眼前一亮,五體投地!比較可惜的是,王敬在兩個超水平的樂章演奏後,在第三樂章中,小瑕疵失誤較多,這大都是來自弓法力度的控制所致,但整體的框架而言,他在表現輕鬆活力的一面,還是相當不錯。或許,假如他能夠以稍慢一點的速度為前提,既能承接著他在前兩個樂章奠下的淡定而優雅氣質,又能減少不必要的無謂失誤,那他這首協奏曲的表現,將會是不可多得的頂尖大師的經典演繹。在梵志登帶領下,團員在這首作品的演奏,也像被施了魔法一樣,大家都在專注地為王敬做好最漂亮的扶持,既合乎樂曲典型風格,又與獨奏水乳交融。
如果大家未能明白在本文所形容,王敬當晚的超漂亮水平為何物,若早一輩的樂迷有聽過八十年代林昭亮的演奏的話,大概應該記得他當年與眾不同的優美而脫俗的琴音。王敬當晚在頭兩個樂章的演奏,就有林昭亮當年演奏孟德爾遜和聖桑小提琴協奏曲的一股相同氣質及色彩。
基於整個上半場的演出都令人十分滿意,所以《A大調第七交響曲》的演出,便令人欣切期待。首先,梵志登當晚處理這首作品,基本上都非常踏實,與過往有時會聽到他偶有喜歡加進自己的心思不同。在這首作品中,他可以說是採取典型的循規蹈矩風格,但在樂句呼吸、整體和聲色彩,及個別聲部跑出的重點上,他似乎花了很多鑽研,才會產生當晚的超高水平演出。所有樂師基本上都是隨心歡歡喜喜地演奏出來,在梵志登的帶領下,音樂的風格及味道,基本上已是演奏貝多芬作品的神韻、高尚、小幽默、及激昂感覺的至高層次。梵志登對於第一樂章多變的素材,在小分段上休息透氣的「逗號」,掌握的時間非常好,令每段音樂都有本身的風格,但串連起來卻一樣貫切,令人愈聽愈想聽。第二個樂章重複的樂句形式也相當多,主要為首的弦樂組及木管組,互相對話一樣的演奏,極其優美。指揮在處理樂曲層遞式推進、及強烈對比的樂思上,依然能做到一氣呵成的連貫感覺,但當中許多細微的停頓處,確實令聽眾有很多留白來慢慢咀嚼的機會。第三個樂章的演繹,整個樂團都能做到靈巧而熾熱的風格。而樂師在演繹經常出現的幾個短音接長音的跳躍樂句方面,手法圓熟,奔跑與活力的效果非常出色,令人聽得充滿精神。如果第四個樂章能夠稍微放慢一點點,那在整首交響曲四個樂章的平衡,大概將會變得更加完美。雖然第四樂章在演繹上都是一流的演出,但相對於之前的三個樂章在樂句或段落的呼吸上的成熟表現,這個樂章在熱烈中便稍嫌急躁,圓號也容易在幾次重複的樂句中吹出瑕疵。不過整體而言,梵志登與成員,在這首交響曲中有幾樣重點做得特別出色,大家在奏出平衡而豐厚的和聲、齊整而帶著美感的音符聲尾餘音、共識一流的情緒變化,都是這個演出的優異之處,令整個樂團的聲響以至音樂韻味,都出類拔萃。梵志登在讓定音鼓和小號組處於較為隱閉而平凡的地位,大概亦間接令到演奏在整體的平衡上,更加融和。當晚由樂團第二副首席許致雨擔任小提琴首席,弦樂組特別是小提琴組的齊整弓法,果斷但不致於機械化的上落,大概亦剛好適合於塑造這首作品的底層的緊緻色彩,令這個演出的水準如虎添翼。
整晚的演出,最後兩首都是著名的作品。如果把這兩個演出拿來做blind test,大概亦會令人相信,這是來自其他更高級別的大樂團的演出。
【後記】
音樂總監梵志登,這次回港,站在台上,外型判若兩人。在變得飄盪寬鬆的黑色演奏服下,不難看到他變得纖薄的身軀。希望梵志登在帶領樂團更上一層樓的同時,也能快快地為自己身體增添多一些健康。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