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攝無邊:香港劇場影像記錄數碼資料庫暨教育計畫」(asnap-beyondborders.hk)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為期兩年的演藝記錄與教育活化項目。協會近年聚焦演藝記錄倡議,「一攝無邊」秉承2017年「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進一步探索記錄與活化的維度。「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畫」完成了600段影音的口述歷史,整合了9年戲劇年鑑資料,聚焦在本地劇場史,突顯這些記錄在劇場脈絡裡的重要意義,但同時也反映其內向性——這些材料難以面向與劇場沒有連繫的人,即使是業界和觀眾,也牽涉跨崗位和跨世代的挑戰。
記錄的生命力不應只體現在研究層面。它(曾)是活生生的故事,對如何透過脈絡化(包括時、地和人)的梳理,重構與當下有關的故事,讓這些養分滋潤未來,承傳文化與記憶,表現與表演有關的記錄的表演性,我躍躍欲試。2017年我在布拉格劇場研究中心進行考察,被超越語言的舞台攝影感動,進一步思考以展覽讓記憶說當下的香港舞台故事。
原本想邀約有策展經驗的人去選擇和展示照片,畢竟他們對展覽的視覺語彙比較熟悉,但後來很多人提示我,劇場語彙反是關鍵詞,而我同時是評論人的抽離角度,恰好容許我為網上資料庫內超過3000張由參展攝影藝術家謝明莊、關本良、張志偉、曾文通、阮漢威和已過世的陳德昌授權提供,跨越40年的表演照片,進行脈絡化的梳理。選擇材料去築構故事,會是較核心的策展課題。我這個策展菜鳥,最後成為「一攝無邊:香港劇場影像展」策展人,但很後期才意識這角色的微妙處:畢竟「展覽」是最具表演性的體現,如何透過展覽的公共性和開拓的觀眾光譜,同時呈現計畫初心,是最大的挑戰。
在舞台製作停擺的2020年,我大量觀看照片,透過攝影師鏡頭穿越時空,重新發現舞台能量。策展概念來自4組關鍵詞:「劇場記憶與敘事」為核心,而外圍則是「空間╱舞台」、「人物╱角色」、「時間╱時代」。如是,構成最後展出的100張照片共6個區域:「一瞬屬於舞台上的時間,只要彼此相信,一念空間的物換星移,表演者一人成就了角色;而『劇場』以外,也有很多由此延伸,卻不必然包含劇場敘事的一時、一地與一會」。這6區在我視為「過去」的展覽空間內共同呼吸。我貪心地希望,它既能讓舞台人來懷舊,但同時讓大眾能共享這些延伸舞台定義的珍貴文化與城市記憶——神功戲棚的後台、觀看街頭表演的人群、舞者躍動背後的城市景觀、公園內揮動的那個時代。他們未必知道照片中年輕的莫昭如在排練《吳仲賢的故事》,但或許更能記著他炯炯的眼神。展覽顧問區德誠認為照片呈現的空間要很有舞台感和表演性,所以「過去」是在黑暗中以投影的方式展示,我說照片不放說明(場刊包含資料),這刻,請讓照片述說和這城市有關的故事。
至於「現在」和「未來」,展示的空間在燈光上明顯不同,作品亦是實體照片(旁附說明),讓觀眾從記憶進入當下。「現在」是舞台攝影師徒工作坊學員在2021年拍攝製作的成果;至於「未來」,「我把香港與舞台的故事,讓每位攝影師自選的一張照片,向10年後的觀眾說下去」。這展覽在「你會否離開香港?」蔚為熱門話題的情勢中進行,10年後我城是什麼光景?有位觀眾在其IG分享:我從未試過在一張舞台照片前流淚,感謝攝影師關本良。那張關自選的「10年」照片,那面揮舞著的旗幟。「時間在哪邊,讓我們穿透影像,做證」。
(本文原載於2021年11月號第342期《PAR表演藝術》,此為修訂版)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