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高維茨基、賴斯健與「小交」演繹柴可夫斯基作品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1年10月4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最愛小提琴》: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021/08/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小交響樂團的節目設計,自去年秋冬季以來,舉凡有外國音樂家來港隔離後所舉行的演出,均會有兩套不同的節目。這樣有利於不至浪費了嘉賓長途跋涉來港的時間,也讓觀眾有更多的選擇,也令嘉賓與樂團成員有更多的互動機會。這次也不例外,俄羅斯殿堂級小提琴家薛高維茨基(Dmitry Sitkovetsky),除了擔任協奏曲的獨奏外,也舉行一場獨奏會。九年前曾與樂團合作的客席指揮賴斯健(Daniel Raiskin),去年夏天本來夥拍年輕小提琴家賈基夫(Stefan Jackiw),與樂團舉行音樂會,無奈疫情關係而取消,今年則與縱橫樂壇幾十年的薛高維茨基合作,依然為觀眾帶來一場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會。

 

賴斯健今次為音樂會選奏的開場作品,瓦斯克斯(Pēteris Vasks) 的《夜曲》(Musica Serena),為一首寫給弦樂團的作品,2015年才面世。這首樂曲非常動聽,與整場以柴可夫斯基為中心的樂曲風格,相當配合。團員在作品中表現的歌唱性較為平淡,感情的處理未算豐富。賴斯健亦不打算過分鞭策團員,似乎就讓他們自然發展。在這首如同弦樂重奏的作品裡,團員的弓法未見十分齊整,這亦對整體的音色及線條交錯表現,有著很明顯的阻礙。或許是排練時間不足、又或許是加入太多的特約團員,令默契在這種講求細緻的一刻起不了作用?總之,以今時今日的「小交」來說,這類作品應該不會對他們產生難度,而相反應該更能展示出他們對於掌握細膩情感的一致思緒。

 

萬眾期待的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演出,由來自音樂世家的薛高維茨基擔任獨奏。薛高維茨基於八十年代末踏足歐美樂壇,父母均為一流音樂家。毫無疑問地說,當年他並不是筆者所喜愛的小提琴家類型。他傾向於冷傲而工整的演奏風格,剛好與筆者所特別欣賞的幾位跟他年齡相約的小提琴家相反。這次在欣賞他的演出之前,特別找來他近年的現場演出作參考,發覺在感情的表現上,相比於他年青時,更是一減再減。他演奏的版本,是越來越少人選用的原來面目,這在部分樂句的戲劇變化方面便減弱了,從而令樂曲的動人或刺激效果減低。在弓法的運用上,令人非常驚訝於他有時出現不太純熟的低級錯誤,令樂句的進行、音色的控制、甚至感情的表現,都出現極明顯的瑕疵。當第一樂章進入再現部時,薛高維茨基奏出的主題與樂章開始時不同了,感情方面已能進入狀態,表現較之前優美,客席長笛首席史德琳(Megan Sterling)演奏的主題非常動人。第二樂章的演繹,他奏來淡定而從容,但在整個樂章的對比上,便顯得相當平凡。第三樂章以急速的快弓演奏為主,薛高維茨基在之前第一樂章,已顯露出運弓的不穩定,在這個樂章中的速度也頗快,但卻發現他的弓法產生的聲音,並不能帶出有力量而平順的小跳弓效果。不過,在八度雙音和人工泛音方面,他還是奏出一定的水準。而他在加奏的巴赫D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的《薩拉邦舞曲》中的表現,似乎也是承接著他剛才在柴可夫斯基協奏曲的風格,弓法的運用,可說是嚴重地影響了樂曲的歌唱性及風格。

 

薛高維茨基演奏的節奏自由度,大概是筆者目前在音樂會中,聽過最不穩定的一位,在第一樂章中最嚴重,那是令人難以估計的節奏變化。樂團在賴斯健的領導下,對於包容小提琴獨奏的一切變化,做得非常出色,是真真正正的「協奏」效果。在風格的掌握上,賴斯健堅守的抒情及宏偉味道對比,亦為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風格極之配合,在豐厚的和聲上亦表現出極優秀的效果。當中木管組經常有很多旋律演奏、或與獨奏交鋒的片段,各個首席的表現,更有很多優美而出眾的演繹。整體上,賴斯健與樂團的演奏是十分出色的。

 

賴斯健在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35》中融匯貫通的出色表現,令人非常期待他帶領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E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4》。這場音樂會不單特約團員多,客席首席樂師也多。第一樂章中已發覺,指揮對於情緒對比的處理非常明確,而團員對於整體的和聲表現,可說是非常漂亮。最重要是,不同聲部在片刻出現的旋律交接是十分出色的,這令在內容複雜多變的樂章中,歌唱性的連貫與推進非常成功,而且亦表現出團員對於作品的思維非常統一,合作與服從性亦極高。基本上賴斯健在風格的演繹頗為明快,所以每個不同情緒的出現都令聽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圓號首席包文慶在第二樂章的獨奏片段相當動人,其他木管首席及之後樂團的配合,亦令作品有一氣呵成的感覺,小提琴組的表現更為優美。在強烈的對比片段中,整體的演奏都奏出震撼的效果,定音鼓手村本曉洋(Akihiro Muramoto)持續的強奏表現佳,銅管組在製造激動情緒方面,效果亦非常好,長號組的演出稍勝一籌。當音樂回落時,感情的控制亦非常順暢。其實整個樂章都有賴各個不同聲部的配合,才能有這個完美的演繹。第三樂章承接著剛才的好成績,各聲部的表現都展現出非常好的技巧與韻味。但最困難的一項,反而是圓舞曲風格的主題,在這方面,指揮對團員的影響似乎相當不錯。在演繹上輕鬆飄逸而活潑的氣氛實在出色。最後幾個和聲更是音色非常漂亮!第四樂章亦是情緒較為複雜的樂曲,單是開首不同聲部的分工已相當考功夫,但樂團的表現真的令人相當滿意。整首作品中,單簧管首席方曉佳的表現,可算是比起過往更上一層樓。賴斯健的本事,在於怎樣在一片沉厚而強烈的和聲中,把瞬間出現的個別聲部從中冒起,而又和諧地漸進浮現於上,在聲部的平衡上,更是分析得相當高明。在他的指揮下,團員確實有超高的水平與表現。賴斯健就像其他一流指揮一樣,把「小交」推到最高的層次,無論在技巧或音樂的演繹或推進上,都令人聽得非常興奮和感動。唯獨是,如果弦樂組在弓法上,能夠再齊整一點的話,相信在音色的清晰度方面,應該能更具透明感與更俐落,那麼當晚的表現,必定能夠再推高多一梯次,成為能與世界級大樂團較量最大型經典作品的演奏水平!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