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堂使乜愁,好戲在後頭
文︰願良 | 上載日期︰2021年9月2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照片提供:一桌兩椅慈善基金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一桌兩椅慈善基金 »
地點︰美田社區會堂
日期︰14/8/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曲 »

就著戲曲推廣,有論者認為當今天的新一代年紀大了,自然會追求精神的沉澱,開始接觸需要耐性去細味的傳統藝術,戲曲觀眾也會隨之增加。對此說法,筆者不完全認同,因為我相信人的行為往往由慣性主導;而這個傾向,年紀愈大就愈顯著。

 

現時,大部分戲曲觀眾還是比較年長,至今仍愛看戲,大抵是因為戲曲就是他們年輕歲月的流行文化,日常周遭經常看到聽到,耳濡目染之下養成了審美習慣,並把習慣延續至今。現在的年輕人若無法體會戲曲藝術的趣味,待年紀大了以後,大概只會持續固有的習慣,不會突然對戲曲產生興趣。

 

因此,要有效地推廣戲曲,筆者認為必須把戲劇內容與年輕人的生活處境緊扣起來。就這點而言,《留堂會,唔係樓台會》作為社區巡迴演出的小型製作,切入點非常清晰,既到位又貼地。

 

 

其實留堂,又有咩好怕喎

 

《留堂會》的劇名來自經典粵劇《梁祝.樓台會》,純粹取其諧音營造喜劇效果,內容與原劇並無關係。這齣結合粵劇、南音和話劇元素的青春校園愛情小品,講述某中學的籃球隊長(鄧栢聰飾)被刻薄老師(曾慕雪飾)罰留堂,​​心有不甘,竟又在留堂室遇上校花小桃(林泳怡飾),內心激起種種強烈的情緒反應,卻不能表露。

 

戲曲藝術中,戲劇人物被劃分為不同行當,性格表徵鮮明突出。創作團隊巧用這個特色,安排小生(梁振文飾)、花旦(何希雯飾)、花面(鄺紫煌飾)三位粵劇演員扮演隊長的「腦朋友」──阿愁、阿喜、阿爆,以粵劇的唱唸和身段功架,把純情小男生「心入面嗰句」具體呈現。隊長被野蠻老師譏諷時,敢怒不敢言,阿爆隨即上場火爆一番,高聲咆哮又揮舞大刀,花面角色粗獷剛烈的個性氣息大派用場。當隊長與小桃交流甚歡時,花旦就會出場,以水袖等手段展示內心的喜悅;而當隊長在小桃面前出了洋相,或疑惑對方已有男友時,小生便登場演唱一段由粵樂《流水行雲》改寫的選段,表達隊長內心的困頓與不安。喜怒哀樂,在話劇裡大概只能透過對白、表情和動作來演繹;這裡,借助戲曲唱唸做打各種元素,情緒「活」了起來,更有「看頭」,觀眾接收的內容豐富多了。

 

最後,另一位關鍵人物──隊長的嫲嫲(曾慕雪分飾),把一對小情人牽起來。她主要的表演手段是南音,借一曲《客途秋恨》回望昔日情事,更敘述三代親情。劇中大部分南音選段的曲詞由團隊的藝術總監阮兆輝教授改寫,說唱藝術質樸古雅,放在憶舊的情節中,感染力格外深刻。嫲嫲又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前去過的)地方變得好快,別說適應不適應了,難道我們不用念舊嗎?」這也是跨界實驗小品《留堂會》希望帶出的訊息,好玩有趣之餘不乏深意。

 

 

作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本年度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的節目,《留堂會》在多個社區巡演,筆者絕對支持今後在中小學繼續推廣。除了與年輕人的情趣非常搭調,開場時把隊長扮成剛出生的嬰兒,三位粵劇演員「自報家門」,宣告已進駐他的腦袋,鬼馬惹笑又先聲奪人,馬上讓觀眾進入狀態。筆者觀劇當天,台下笑聲不斷;又有家長說子女(9-13歲)也看得懂,更難得的是對粵劇生起了好奇心,反應令人鼓舞。

 

咁樣試吓,會唔會更好玩呢

 

近日,康文署另有舉辦「戲曲電影欣賞」節目,其間筆者重溫了芳姐(芳艷芬)和女姐(紅線女)擔綱的經典粵劇電影《紅娘》和《拾玉鐲》(折子)。芳姐素來擅演苦情戲,這次扮演「鐵嘴雞」侍婢紅娘卻妙趣橫生,搞笑功力簡直令人捧腹。她的口白和唱詞又把廣東話俚俗諧趣、活力充沛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女姐則扮演少女孫玉姣,以靈活的虛擬身段呈現餵小雞、做針黹等動作,這些富有戲曲特色的小趣味特別容易吸引新觀眾。若把《留堂會》的阿喜改由喜劇感更強的小旦飾演,展現碎步蹉步、手絹功等程式以至虛擬表演,效果會否更好?另外,花面的眼神關目、小生的跌撲以至水髮等功架,相信觀眾也會喜歡的。不過,若要展示這些,隊長與女神的故事便要編得更加「波瀾起伏」了。

 

再扯遠一點,首演時成為全城熱話的《粵劇特朗普》即將重演。儘管有人批評它偏離戲曲、胡鬧鄙俗,其抵死啜核、敢拼敢試的創作精神,以至舞台效果的聰明妙用,不但吸引了大批年輕人接觸粵劇,也有值得參考借鏡之處。眾多戲曲劇種之中,粵劇的包容和吸收能力特別強大,今後的推廣工作理應可以走得更遠。

 

(照片由一桌兩椅慈善基金提供)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願良(筆名),相信藝術除了感動人心,還可讓我們變得更加寬廣包容。從事翻譯等文字工作,現為新視野藝術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