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劇場和日常生活的分別
文︰夏如芸 | 上載日期︰2021年7月12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第49屆香港藝術節
日期︰網上參與期間:29/05/2021-20/06/2021

沉浸式劇場在香港不是新鮮事,但政府場地疫情人數限制下,沉浸式劇場不受傳統劇場空間所限,的確為不少香港劇團提供更多演出機會。而香港藝術節@大館:《尋親啓事:探訪由此路進》更是結合網絡互動和現實的沉浸式劇場,可算是一個非常創新的實驗。節目需要各網上觀眾自創角色尋人啟事於指定論壇平台進行招募。若成功進行配對,更可相約於大館,於指定日期、時間和地點進行即時語音對話,再決定是否於真實世界中相認。整個過式算是滿足了不少千禧世代「那些年」的回憶 - 在網路世界流連,以不同的身份結識不同網友。創作團隊似為了增加整個過程的真實感,更會在觀眾同意下把相認過程進行拍攝或直播。

 

筆者也很高興在這個平台之下認識新朋友,然而觀眾有沒有必要這個平台下去結識新朋友呢?這個問題其實是更進一步提問:沉浸式劇場和日常生活的分別應該要有多大的分別?

 

未能創立獨特交流平台

 

沉浸式劇場的定義不斷演化,但大多數符合兩大原則:在非傳統的劇場空間下,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感受故事的角度、次序,甚至是在互動之中影響故事結局。因此沉浸式劇場雖然形式和傳統劇場不同,但讓觀眾感受日常生活中未能經歷的獨特故事仍是重要,而《尋親啓事:探訪由此路進》空間網絡空間的營造、角色的獨特性和劇場儀式上仍有改善的空間,以便觀眾更清楚沉浸式劇場和日常生活的分別。

 

平台形式:沒有掌握網絡論壇本質

 

《尋親啓事:探訪由此路進》是以一個類似網絡論壇讓觀眾自創故事交流。但筆者觀察,經常在該空間流連的觀眾並不算多。與香港其他知名論壇作比較,這個平台最多人留言的帖文只是有22個回應,實在算是一個互動性不強的論壇。其中一個可能原因是創作者忽略了吸引人流連論壇的本質是擁有大量有別於其他網絡空間的資訊,讓不同背景的網友可以在相關帖文主題上平等進行交流。而這個互動平台尋找配對角色目的性很強,所以除了Monica和十仔的故事外,沒有安排其他太多非角色資訊給觀眾,令觀眾失去在這空間流連的意欲。而觀眾在自創角色以外的交流則也相對缺乏。時間有限,壇主Monica也已很努力配對,但是角色是否有足夠時間醞釀和深化呢?

 

未能為觀眾提供「只此一家」的網絡平台體驗

 

整個節目的賣點是觀眾可以自創角色,自己決定玩法和自己決定如何和觀眾互動。看似十分有突破性,但觀眾自創身份在網絡世界已常有的事。不少人在論壇中自創網名,更以與日常不同的語調和其他網友互動。以連登的不少巴打絲打為例,他們以「憤怒鳥」語調和連登網友互動,真人卻是彬彬有禮。

 

所以觀眾在這個節目的尋親角色扮演,其實也可於各大論壇中嘗試。雖然沒有壇主Monica安排相約見面,但也和節目流程很接近。這個情況下,這個平台所提供的角色自主便不再特別。而相比內地的劇本殺,這個節目的故事性更顯得薄弱,十分依賴觀眾創意和主動性。如果觀眾性格比較被動或主見不強,在沒有故事線或角色帶領下,很快便會放棄這個角色扮演遊戲。

 

縱有劇場儀式,但與日常空間分野薄弱

 

節目安排觀眾在現實相遇,特意要觀眾矇眼進入一個類似電話亭的空間,當中更有一面可以模糊看見現實世界。若果觀眾同在會談後見面,更會拿着一個芒果,在大館的芒果樹下相認。

 

這些「儀式」的確是嘗試讓觀眾分開現實和劇場空間。但因為沒有劇場空間的框架,這些儀式需要有更強的戲劇效果。筆者理解這個電話享的空間是作為網絡和虛擬世界的過渡,但若然如此,這個劇場儀式是否仍是有必要呢?另一種可參考不太誇張,但很有沉浸式體驗的「劇場儀式」便是以聲音導航去指示觀眾在不同空間進行不同的劇場任務。這種做法在香港和國外藝沉浸式劇場均有採用。

 

《尋親啓事:探訪由此路進》的意念創新,亦十分符合現今結合網上及現實空間的潮流。但沉浸式劇場和日常生活仍需有顯著分別,才會讓觀眾在劇場中經歷不一樣的人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因喜歡戲劇,而鍾愛大提琴及音樂。也因喜歡文字,而遊走於藝術行政及藝評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