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違了港樂
文︰雙燕 | 上載日期︰2021年4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管弦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管弦樂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02/04/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不知不覺,原來自己對上一次現場聽香港管弦樂團(港樂)的演出,已經是他們的開幕音樂會,屈指一算,距離今次欣賞的《奧斯卡配樂大師:漢斯.森瑪與譚盾》,幾乎是半年前的事,當時表演後有位港樂樂師確診,以至整個樂團需隔離,節目又要取消。半年過後,港樂樂聲再現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的舞台,不過台上的防疫措施暗中加強了,除了吹管樂手仍有透明隔板相間,所有弦樂手都隔開點,因此每人用一個譜架,而非二人共用一個,而上次沒戴口罩的指揮和獨奏,今次都有戴。節目亦有特別安排,為減少聚眾時間,音樂會沒有中場休息,曲目也較短。

 

大概大家都很久沒看現場演出,加上表演者是本地一線音樂家:首爾愛樂樂團副指揮吳懷世將與大提琴家李垂誼,所以很早便一票難求,若非演前政府放寬限制,讓表演場所的入座率最高由50%升至75%,我也無緣看演出。

 

雖說沒有中場休息,選曲已明顯分為兩部分:漢斯.森瑪(Hans Zimmer)的《星際啟示錄》組曲與譚盾《臥虎藏龍》協奏曲,以及蕭斯達高維契第一交響曲和第二圓舞曲。《星際啟示錄》和《臥虎藏龍》當年香港上畫時都引起哄動,我還記得《星際啟示錄》配樂加上畫面的震撼,宏偉的風琴聲完全襯得上浩瀚的宇宙,當中由兩個音組成的動機如像被引力牽著,走不著,只能反覆被演奏。場刊只標示這個組曲是由尤翰辰(Johansson)改編,不知是否英年早逝的作曲家Jóhann Jóhannsson。

 

說回音樂,樂曲的和聲織體不算厚,很依靠全體聲量、敲擊樂和風琴來營造磅礡氣氛。港樂的演繹起首時平和,弦樂柔和,但後來變得粗壯,倔強,後段不斷重覆,累積張力,最後音樂在高潮中戛然而止,不過還有些許餘音在空中「飄蕩」,不知那是吳懷世有意為之,還是不能控制的聲效「意外」。樂團表現落力,但有點未完全熱身的感覺,第一小提琴有段是不斷在高音徘徊,即使他們各自可自由轉弓,但有時樂音會偶然斷了,而非連綿不絕。另外一開始時聲量若能再壓低些,相信更能突顯後段強勁的氣勢。

 

《臥虎藏龍》協奏曲是該晚重點之一,全曲共分六個樂章,第一樂章〈臥虎藏龍〉最搶眼的肯定是敲擊組,後段齊奏的演出氣勢如虹,反而將獨奏比下去,特別是雖然大提琴已經加了擴音器,但聲量還是不夠。不過獨奏在第二樂章〈竹林飄逸〉「扳回一成」,李垂誼精彩的演出令觀眾在樂章完結後忍不住拍掌,這是最佳的認可方式。第四樂章〈永恆誓言〉的音樂明顯帶著喜悅與甜蜜,是之前沒有的色彩,主奏樂器的如歌旋律有時因用上滑音而變得難以捉摸,切合戲中玉嬌龍桀驁不馴的性格。吳懷世的指示清晰,甚至在第五樂章〈南行〉完結前會豎起手指,給樂團倒數。不過他不是完全沒有待進步的地方,在一些透過反覆演奏而推進氣氛的樂段,他的火候可以再好些,而且不知是出於習慣還是有意,他會在推進期間突發來一記強力的指示,問題是音樂正在累積張力中,不可能像他指示般來一下強奏,事實上樂團對該指示無動於衷(也不應有反應),這點他要多加留意。

 

過往看吳懷世的演出,覺得他活力十足,充滿熱情,因此認為他應該頗合適演繹俄羅斯曲目,果不其然,他的蕭氏第一交響曲力量澎湃,火力十足,港樂的樂師也有上佳的表現,特別是小號的高音聲質輝煌而不會太尖,長號更如像會「blow you away」。第三樂章的小提琴獨奏亦「落足藥」,顫音幅度大,把張力提高。

 

不過相信觀眾對第二圓舞曲的印象更深,這曲曾被寇比力克用於《大開眼界》,因此能配合是晚主題,而且約長四分鐘,放在全晚的最後有如一首安歌。雖說是圓舞曲,但充滿俄羅斯風味,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優雅華麗的維也納式圓舞曲,而是一班戰鬥民族彪形大漢雄糾糾地跳舞,港樂奏出熱鬧的氣氛,吳懷世不失細膩,在「加重藥」前會先要樂團壓低聲量,藉此加強效果,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也為自己兩場港樂音樂會寫上完滿句號。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喜歡在樑上聽音樂的一雙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