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鵬與拉.馬爾卡漂亮而感人的莫扎特協奏曲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1年4月22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小交響樂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7/03/2021
城市︰香港 »
藝術節︰香港藝術節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小交響樂團的首席客席指揮柏鵬(Christoph Poppen),過往幾年來為「小交」指揮過很多高質素的音樂會;最近,觀眾亦有機會在樂團的電影中看到他以小提琴家的身份作演出。這次「柏鵬大師」與法國中提琴家拉.馬爾卡(Adrien La Marca),在隔離二十一日後,合作演出莫扎特的《降E大調交響協奏曲,K364》。

 

適逢又是香港藝術節的節目。自1986年在香港藝術節欣賞維也納室樂團演出這首作品後,這是筆者在藝術節中第三次欣賞這樂曲。這首不算是熱門的作品,在這幾十年來在音樂會中大概聽過五次。這首樂曲難度頗高,首先是音樂的豐厚和聲有利於凸顯中提琴,所以兩位獨奏家的音量平衡便成為難題。繼而,兩位獨奏家的氣場要相若才能好好配合。再者,兩人對於互相追逐模仿的音樂韻味要拿捏得宜。最後,兩人對於莫扎特音樂的風格當然要有上好的心得。當種種因素都具備了,才輪到談論樂團是否能稱職地作出相應的支持。所以,無論在現場演奏或目前能較容易找到的參考資源來說,似乎都難以找到一個較為喜歡的版本。當年初次聽維也納室樂團的演繹,年代已太久遠,也已忘記得八八九九,但好的感覺印象卻維持至今。所以,只要有這首作品的演出,還是儘量找機會去欣賞。

 

柏鵬在第一樂章長長的引子裡,依然為團員作指揮提示。而他所採取的風格,卻頗為雄壯而精神。團員們的演繹,特別是弦樂組的輝煌色彩,塑造出較為強烈的個性。這個前奏的演繹雖然很不俗,但卻令人擔心往後的獨奏表現,不知該如何配合。柏鵬與拉.馬爾卡奏出的頭兩樂句,雖然未算相當齊整,但光亮明快地氣息,及兩件樂器的清晰線條,卻非常容易地傾瀉出來。兩人在經常出現的齊奏中,速度上常常不整齊;而柏鵬的瑕疵亦非常明顯,拉弓的力度控制,常常出現不穩定而導致滑弓的情況。如果沒有聽錯的話,在這個樂章近後段的部分,在將要接續拉.馬爾卡的樂句時,他還錯誤地入早了小節,幸而及時發現而立即停止;這大概是他記背錯誤,而當時也不是每句也看著譜來演奏所致。話說回來,柏鵬與拉.馬爾卡的演繹,中提琴文質彬彬又溫柔而略帶浪漫的演奏、與小提琴剛陽清秀的音色,就剛剛好把兩件樂器的平等地位充份展現。兩人的風格雖不致完全一樣,但在個別表現後,一起合奏時的和諧卻真的令人感到異常意外!那種相似度與平衡度極高的音色,的確是無論在現場或錄音中都非常罕見的美妙!拉.馬爾卡的演奏基本上相當完美,他較為自由的不羈還算依然在古典風格範圍之內;柏鵬除卻頗為頻密的弓法失誤外,基本上可說是一位能演奏出上世紀小提琴黃金時代大師風範的演奏家,其光潔純美的琴音和充滿抑揚頓挫的歌唱線條,充份保留了歐洲小提琴學派的傳統特色。這種極優秀而優美的色彩,在這個年頭已越買少見少了。柏鵬及後把樂團伴奏的主導,都留給團員們自動配合;拉.馬爾卡隨著中提琴聲部拉奏伴奏部分,重擔便落在樂團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身上。弦樂組頗能夠貫徹始終地演繹出柏鵬訂下的根基,而這個雄壯的基調,卻剛好抵消了豐厚而渾濁的和聲,令小提琴獨奏更容易跟中提琴獨奏並駕齊驅。木管組聲部中,雙簧管組活潑而嬌俏的演繹,為整個樂章提供了一個較可愛的平衡點。

 

第二樂章的整體演繹,可以說完全是世界級演出的頂尖表現。整個樂章在氛圍上,原本已是一段非常憂鬱的音樂,而柏鵬的小提琴演奏,除了帶領著拉.馬爾卡外,還帶動著整個樂團的情緒。他沒有多餘的感情造作、由心而發的簡單演繹,其動人的程度,已遠遠超出樂器演奏層面的檔次。兩件獨奏樂器的心靈共鳴,歌唱的感情表達,幾乎一模一樣。特別在只剩下兩人的華彩樂段中,兩者之間塑造出和聲的空洞和諧感覺,更加帶出了悲鳴的感人色彩。樂團對於兩件獨奏樂器的扶持,低調、甚至不敢越其一小步,令整體的表現,忽然更有一種荒涼可憐的味道。這段演繹,即使在最頂級的演奏家手中,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最一流表現。特別是柏鵬,他的演繹無疑是最傑出小提琴大師的音樂造詣。到了第三樂章,一切早前技術上的瑕疵,都在足夠熱身的情況下達至完美,兩位獨奏輕而易舉地純粹以演奏音樂的趣味為大前提,風格的掌握亦既符合優雅而活力四射的特點,也能夠表現出清楚而硬淨的炫技要求。兩位在攀至最高音樂句的追逐遊戲時,完美而刺激的演出,更是漂亮得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樂團在這首作品中,本身在演繹莫扎特音樂的風格上,也相當優美;而對於跟隨兩位獨奏家在樂句感情改變方面,他們老實而統一的思維亦表現良好。圓號較為低調的表現,為其餘較高姿態的聲部作了一個平衡,令整體的色彩不至於過分搶鏡。雙簧管組在整首作品中,表現實在非常優秀。

 

拉.馬爾卡在之後的布拉姆斯《G大調第二弦樂五重奏,作品111(室樂團版本)》中,亦有參與演出。弦樂組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更要講求聲部之間的高度互相合作。比較意外的是,聲部之間的比重平衡,真的做到非常相若,而他們大部分時間均能做到很實在的豐厚感,所說的,是像柴可夫斯基或德伏扎克《弦樂小夜曲》一般的厚渾,所以很多時候層次上就相對地不太明顯。拉.馬爾卡在第二樂章中,擔任了中提琴簡短的獨奏部分,依然保有他溫文浪漫的特質。樂團在掌握感情變化方面頗令人滿意,整體團員的弓弓到肉演奏,無論在音色或音量控制,橫跨舞台由左至右的感覺都差不多一樣,展示各人的技巧已無庸置疑,效果亦非常出色。不過,有別於少樂器的重奏每個人都要獨當一面,當整個弦樂團一起演奏,在層次和佈局方面,其實便應該要再花多一點心思,尤其是在沒有指揮的時候,經常過於熱烈的表現,便較容易造成疲勞感,就像之前提到的演奏兩首弦樂小夜曲一樣,這亦是常出現的問題。除卻這個普遍容易出現的情況,其實「小交」的弦樂組在整體的表現上已相當出色。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