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號 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文章類別
【專題】可能不想回憶但不能忘記:回顧2020年香港表演藝術
逆風而行的香港表演藝術2020
文:李俊亮

2020年12月12日原是很多準新人特意安排婚禮的日子。「20201212」雖不如「長長久久」或「一生一世」般的「好意頭」,但這組數字編排特別,自然被選為人生大事的紀念日。從2019年開始,我們已習慣將日子跟事情記下,貼在牆上,掛在心頭。整個2020年,經歷疫情四波起跌,每天下午四時恆常地公佈數字,即使累積感染數字不斷增加,由個別群組擴散、社區,甚至檢測站,重覆報導的一連串數字已令人習以為常。

 

筆者翻查數字,從衛生防護中心有關新冠肺炎感染的資料(截至2020年12月19日)1,根據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以感染為10人以上的群組作分類統計,發現在過去四波疫情中,在防疫措施收緊時需要關閉處所的場地,包括公眾娛樂場所如劇場、電影院及遊戲機中心、運動場所、泳灘及主題公園,均未見如「歌舞群組」及「酒吧群組」般有過百宗以上的大規模感染個案。源頭原本是「有跡可尋」卻發展成不明不白,當局又以「一刀切」的方式,關閉以上處所。「一刀切」就如莎劇的《威尼斯商人》的「一磅肉」,等於要業界的命。防疫是全民的責任,但藝團、演出者及場地工作人員以至觀眾在疫情期間都非常自律,嚴守防疫措施及配合政府相關的安排。觀演之間有足夠社交距離,入座有限制又劃位,口罩戴全程,絕不飲食;要檢測時「乖乖」去檢。觀劇看戲是易於控制社交接觸的靜態活動,比起其他活動,風險較低。但一直以來,防疫措施對酒樓、食肆及婚宴相對活躍的社交活動,市民亦可除口罩進食,場地能在有人數及開放時段限制下可營業。因為要減少人流聚集,處所內的活動就「可免則免」,關上大門。疫境下的減法,就連有悠久傳統的大坑舞火龍及長洲的太平清醮,都因「疫情」而被迫「取消」。令筆者記起小學時聽過孫中山年少時,當眾在廟宇內將菩薩神像的手扭斷的事蹟,跟去年信徒唱「Hallelujah」時被大喝「叫你個耶穌落嚟見我」一樣,打破「迷信」。當下,港人的日常生活就只剩下食飯和返工WFH?

 

疫情下公務員雖然WFH,亦可轉工。在四月,曾任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的徐英偉調任民政局局長。十一月中,油麻地唐樓火災造成嚴重傷亡,局長在火災發生期間上載食糖水照至個人Facebook,引起網民批評,及後解釋自己能multitasking。十一月尾,第四波疫情爆發,大量感染源自至今超過七百多宗確診個案「歌舞群組」。政府推行連串收緊表演場地防疫措施,演出先停觀眾入場只可拍攝,繼而全面封館。局長認為表演團體可多利用科技,直播或錄播。去年,特首示範由「具體」即轉「視像」宣讀施政報告,局長或以為演出形式亦可有樣學樣multifunction,現場演出轉直播就如upload張相般簡單2。除了觀賞演出,業界亦希望局長能多以不同形式及渠道,了解及認識藝文界的運作、需要及發展,疫情下更要懂得民情。或許,防疫下習慣在線上開會,隔著屏障就感受不到溫度,親身面談接觸仍是最根本的體驗方法。

 

今年施政報告轉回「實體」宣讀,有關文化及藝術的政策較去年多3。活化工廈再三重提,東九龍文化中心在興建中,藝發局的未來永久會址將會座落港島南,香港演藝學院或會擴充校舍,以上能否創造更多藝文空間?藝文的發展政策同時與民生、土地、經濟發展連連緊扣,還看未來仍有多少「空間」?報告中「開口埋口」大灣區、中港融合、背靠祖國……未來發展又是一條路線?報告中多次提及藝術與科技(Art Tech)的發展,這與業界多年來爭取在藝發局成立「第十一界別」的科藝(Technical Arts)又有起催化作用?年初,筆者連同其他委員,安排「香港舞台設計及技術人員協會」、「香港演藝學院校友會」、「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校友會」及「香港文化技術人員協會」四個組織的代表出席大會會議,就爭取增設「科藝」(前為「劇場及舞台科藝」)向大會提出及接受提問。過去兩屆,局方就此議題諮詢業界,但仍未有共識。故此,今次大會議决委託研究團隊,向業界、行內工作人員、持份者,擴闊對象至其他藝術界別、院校、涉及藝術與科技的藝術家、團隊及海外機構及專家收集意見,讓局方、政府和香港藝文界整體對業界多年來的訴求有深入、具體及全面的研究。過去,局內曾多次討論藝術與科技的發展及趨勢。創作、技術、科技、媒體、表演融合成為獨特及前瞻的藝術形式,不應止於運用在詠香港或花車巡遊。

 

「賽馬會藝壇新勢力」學校專場活動場刊封面

(照片提供: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網頁

 

藝發局去年改革年度資助,取消「升班」制,改以一年及三年資助,「開綠燈」及「響警號」的同時,亦讓後起的藝團有上流空間。過去兩年,樂見舞蹈及音樂界別有新力軍獲年度資助,加上近年由賽馬會資助的《藝壇新勢力》,亦給予年青藝團及藝術家機會(可惜限於作品需曾獲邀到海外發表,才有機會入選)。當年的新苗早已成熟,近期局內火熱討論如何「拔尖」,免得一等再等,等到花兒也謝了。資助改革亦受制於有限資源,故此近年政府提供配對基金4,鼓勵業界尋找配對的來源,減輕公帑的負擔。受疫情影響,打擊全球經濟,藝團更難吸引「金主」配對。「國安法」在港實施後,難免支持者及機構怕「觸及紅線」,阻滯捐款及資助意欲;加上近期一連串凍結戶口、眾籌或慈善籌款的「打壓」,賠上香港國際金融地位之名;不得不用「拿大石來擲自己的腳趾」來形容一下。

 

 

                               《5月35日》(2019)                                                              《理大圍城》宣傳照

                          照片提供:六四舞台                                                      照片提供:影意志臉書  

 

在九月,影意志放映「佔領立法會」及「理大圍城」的兩套紀錄片,在放映前才獲電檢處批出評為「三級」的電檢證明書,甚至需在影片加插兩則告示,做法極不尋常,以行政手段,打壓及干預創作、言論及表達的自由。即使影片絕無可能在商業院線上畫,發行單位仍堅持爭取放映,更有社區群組包場觀看,加上影片獲邀海外參展及獲得獎項,加場後向隅眾者。還有插曲一段,影意志發現收回遞交批檢的光碟受損,光碟受損情況非一般的花痕或裂紋,而是被化成「碎片」。何以光碟未能「完璧歸趙」?確實耐人尋味5。墨雲壓頂,風車草劇團的《新聞小花的告白2白屋之夏》、一條褲製作的《最危險的時候》、六四舞台的《5月35日》以及影話戲的《惶恐之城:看著你的溫柔》等演出的題材及內容,本來就是在自由下創作,現在變得像逆風而行。難免導演陳曙曦在訪問說「活在真相中,直至要用隱諭為止。」6

 

最後,電影《幻愛》大熱,主角劉俊謙更「買一送一」回歸劇場演出。另一邊,樂見梁祖堯、彭秀慧、朱柏康等同行,已成數碼電視節目、劇集及媒體的新貴。即使全世界都在說,電視已死,但筆者仍相信「入屋」的重要,觀眾在藝術及文化上應有更多及更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劇場導演、演員、戲劇教育工作者、香港藝術發展局大會委員及戲劇組主席

 

2 徐英偉:表演團體可多利用科技直播或錄播表演(2020.12.3 香港電台):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56331820201203.htm?spTabChangeable=0

3 創意產業與文化政策一覽【2020施政報告】(2020.11.25 文化者):https://bit.ly/3aKArPH

4 缺乏配套 難以成為吸引的配對 回應《民政局局長對中小藝團資助及配對資助》(2020.6.26 獨立媒體):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4889

5 電檢處評《理大圍城》為三級 要求《佔領立法會》加「刑事罪行」警告(2020.9.21 立場新聞):https://bit.ly/37KzPHK

6 活在真相中 陳曙曦:直至我們要用隱喻為止(2020.12.9 明周文化):https://bit.ly/2Jfnn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