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非白的莎翁悲喜劇——評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暴風雨》
文︰黃婉婷 |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22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嘉霖
節目︰暴風雨 »
主辦︰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14/11/2020 19:3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相信略微認識莎士比亞的觀眾也會有如我以下的想法:只聞「暴風雨」其名即聯想起《李爾王》中遭遇暴風雨的情節,實際看過故事發展又立刻腦袋裡撥不開《仲夏夜之夢》如幻如仙、錯綜複雜的喜鬧劇。前者是著名的四大悲劇之一,後者則是浪漫喜劇的經典。以《暴風雨》這部莎翁人生最後的完整劇作來說,一般說法都把它歸類為喜劇。然而筆者不得不說此劇,乃至是次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演出都正介乎於兩者之間。

 

故事的緣起就是米蘭公爵為了復仇而用魔法揭起海上一場暴風雨,使其仇人全被分散沖上她所屋住的奇幻小島。這個故事發展的最大推動力,亦即復仇,相信再怎樣看也「喜」不到哪裡去。而故事分三線發展:公爵撮合女兒和王子一線、卡力班與兩個酒鬼意圖謀殺公爵一線、大臣合謀殺死國王繼而奪位一線。以上所有謀殺意圖無一成功,戲內所有角色正如公爵所說「一根頭髮也沒有損傷」,最後以女兒與王子終成眷屬為結。亦即大團圓結局,「皆大歡喜」。此處皆大歡喜用括號括上了,正是要說明是次演出的導演或演員的取態都是如此,狠狠地把這詞用括號括上了。不管是觀眾入席時台上公爵端坐,喃喃唸著聖經金句的時候,還是演出結尾所有人離去只剩公爵除除踏向上舞台地燈的時候,這些導演加入的表演都無可避免地加上一層嚴肅的薄霧。乃至於在歡慶的共識後,所有角色逐個離去時,謀殺國王不遂的演員回頭盯著公爵那個意味深長、欲言又止的眼神,像是給觀眾一個無法忽視的提醒:事情並沒完結,婚姻結合的喜悅永蓋不過人心深對權力的貪婪。緊接著就是公爵披回官服、獨白、和導演加入的公爵除除踏向上舞台情景,這個步行差不多4至5分鐘,更加入了黑白的戰爭片段投影。

 

說到投影,是次演出投影部分不多,只有兩次。第一次即用在故事的開始,即船上各人遭遇暴風雨襲擊的一場。不得不說,在舞台上呈現災難情景,用演員身體、音樂,讓觀眾體驗日常難以經歷的事件,其實就如超級英雄電影賣座般,這種感官體驗觀眾非常「收貨」。而這次直接用意象的海水投影和演員的聲音把其取替,是的,觀眾必然會有更大的想像空間,但多少都會有點失望。投影的第二次使用正是上文所說結尾的黑白戰爭片段,配合著公爵走動的背影,刻意收起投幕,打在牆壁上,沒有實在的邊線,相信不少觀眾都看了一會兒才看得出這大概是當初一二戰的片段。這種投影看似隨意,不在乎傳達某種訊息的做法筆者同意加在漫長的踏步中是適當的。但當我們一確認到「啊,這是戰爭的片段啊」,那種濃濃的「答案」、「訊息」、「說教」意味亦洶湧上來。當我們意圖回想戲內的戰爭環節?又是空白一片。看著投影裡一二戰時期的服裝,又介乎於我們2020與戲中17世紀之間游離不定。這個在戲終的投影,其意味範圍也許就太廣了。

 

上文看似把是次《暴風雨》描繪成一齣悲劇,其實不然,以上只是它較嚴肅的一面。除了劇本本來在情節上的喜劇元素、歌舞、莎翁慣用的戲中戲外,導演更在開場時加插了十多隻精靈逐一介紹的環節。在戲的開端和結尾都是眾多精靈在上舞台圍圈舞動的畫面。配合著燈光和音樂,還有上舞台與觀眾相隔的距離,整個場面營造的感覺都滿載著神秘感。要知道當假定觀眾對戲劇情節毫無概念時,一開始就介紹島上林總的精靈和神秘魔法,爾後還逐一介紹精靈屬性,每一個演員所飾演的精靈都各有特色,真的禁不住以為整個故事都會圍繞他們、更深入認識他們。然而實際上他們只在戲的開始和結尾出現。他們對於戲劇氣氛的營造都有很大幫助,卻真的令人感覺可以再獨立以他們為材創作另一個故事了。

 

要談劇中最難以忘懷的一個時刻大概就是公爵原諒仇人那一刻。不知道是否這次演出版本把原著裡的公爵由男演員轉作女演員的緣故,寬恕的情節正正符合「脆弱,你的名字是女人!」,即使台詞不曾解釋過公爵突然原諒仇人的原因,觀眾也不感到突兀。 反之,當平常自信不已,憑著掌握魔法而不曾碰過釘的公爵在動手要殺仇人的那一刻,那個「to be or not to be」的掙扎,終於把這個一直看似完美無破綻的角色打破,從猶豫著「not to be」是否正確的脆弱時刻,到最終決定了「not to be」後那個勇敢、正確、無畏的演繹。當脆弱的女人遇上哈姆雷特的掙扎,選擇了最「懦弱」的決定,卻造成最完滿的結局,成就更自信的自己,這大概是人性最動人的一幕。

 

當然,在現今仇恨滿佈的社會,相信有不少觀眾都理解不了、甚至接受不了原諒這個選擇。然而,整次演出,團隊也沒有要把《暴風雨》塑造成完全的喜劇,縱使「冤冤相報何時了」,但原諒過後,若是想起了謀殺國王不成卻被公爵寬恕了的大臣他那眼神,難道又真是了卻了嗎?


(原載於2020年12月20日《藝頻》)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台北讀戲,香港做戲。表演為主,教、編、導、評為輔。多看戲,於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