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交」舊瓶新酒醞釀三個人三首作品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20年12月17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小交響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小交響樂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4/10/202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小交響樂團在疫情下,憑著勢不可擋的運氣和靈活的調動力,令他們再次奉上幾套慶祝貝多芬誕辰的音樂會。今次的《不朽的貝多芬1》,是四月份節目調動下的其中一套節目。鋼琴獨奏依然為李嘉齡,但指揮卻由黎志華改為蘇柏軒頂上。對於筆者來說,當晚的節目更有「回顧」的味道。

 

一年前的十月,樂團委約本港作曲家盧定彰創作《秋色若舞》作首演及海外演出,與史特拉汶斯基的樂曲作呼應。對於這首作品的印象不深,即時的感覺是色彩斑斕、層次豐富,但對於內容的印象卻非常模糊。今次「翻叮」,重新編排《秋色若舞II》,放在貝多芬作品專場中作對比,在未欣賞前,曾擔心感覺上會格格不入。去年的模糊印象,就正好一片空白地去接收新的體驗。《秋色若舞II》大致分為三個非常明顯的部分或樂章,這與傳統的樂曲結構可為一脈傳承。第一部分的「常動曲」風格,整個樂團都在交接輕巧而快速的樂句。「小交」在蘇柏軒帶領下,給人一個技巧穩實而極具紀律的感覺,整齊度非常高。第二部分具有極濃郁的東方味,樂團的樂師有很多表現的機會。雙簧管手福原真美(Mami Fukuhara)的獨奏旋律有很好的表現;而樂團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的小提琴演奏,在演繹上更有軟技巧的難度,他的音色與音量變化,往往帶著快速的漸強弓法、亦有許多虛無縹緲的泛音樂句,他的演奏完美,整體上仿似尺八演奏的味道,為整個中段部分帶來一片幽靜詭異的氣息。而在第三部分中,樂團在強烈的氣氛下演繹較激昂的音樂,整體的動感與感染力都很不錯。整首樂曲在音樂和演奏上都給人一個極之鮮明的印象,也更容易感受到樂曲標題的主旨。

 

七月份疫情開始緩和時,「小交」與李嘉齡合作演繹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效果出乎意料地好。這次「翻叮」四月的節目,不禁突然感到是否應該「見好就收」。畢竟,貝多芬的第三及第五鋼琴協奏曲,與第四號在要求上不盡相同。就以這場李嘉齡演奏《第三鋼琴協奏曲》為例,樂曲風格在濃厚的莫札特影子下,要彈出貝多芬的味道,可以說是極為困難。以筆者在七月份聽到當時超預期水平的李嘉齡來說,這首作品應該不是她可以應付得來的。這與她的技巧無關,但卻與她的魄力及控制能力有著難以及時改變的宿命所限。

 

第一樂章中,李嘉齡在色彩控制上非常漂亮,通透的音色隨著她靈巧的觸鍵,把樂句的歌唱韻味傾瀉下來,毫無保留她極之能事的高度音樂造詣。不過,這一切最美好的演奏,在音符之間靈敏的層次變化,似乎都是來自她力量不足的指尖,這與貝多芬穩實有力的硬朗氣場,無疑已遙遙遠去。李嘉齡在華彩樂段的演奏亦完美無瑕。這個樂章中,她對於在樂團之中「浮」上水面的控制非常優秀,言即是在懂得怎樣令鋼琴在樂團段落穿插的不經意手法,非常到家。第二樂章中,李嘉齡依然保持著極之漂亮的德奧古典精緻優雅的風格,無論在音色與造句的水平上,幾乎可以說無懈可擊,掌握音樂美感方面,與出色的名家無異,可謂令人驚嘆。唯如此貼近古典風格的優秀演繹,與貝多芬音樂的直腸直肚傲骨氣質,無疑相距甚遠。蘇柏軒在輔助李嘉齡達至唯美極致上,不遺餘力。樂團在通透的音色及秀麗而帶著呼吸的樂句演繹,水平超乎想像,與獨奏的思維非常配合。可惜的是眾人的出色演繹,令整體的風格,與貝多芬的典型味道越走越遠。第三樂章裡,李嘉齡手指的不足力量無疑令水平下降不少,但她心裡意圖演繹出的剛直感覺、及抑揚頓挫的靈活樂句表現,還是非常優秀。樂團在這個樂章中,稍能夠彌補獨奏力量少的缺憾,所以樂章整體上依然給人一個道地的感覺。

 

李嘉齡加奏了貝多芬《第三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她在這首樂曲中的表現,短小精幹的樂句完全把她條件上力量不足的問題掩蓋,靈巧的指法及純粹漸強的音量控制上,她無疑已演奏得非常出色,風格的掌握亦很好。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李嘉齡大概能夠找對了適合自己體能的作品,在演繹方面問題已不大,亦有能力與國際級演奏家一較高下;相反,如演奏到體能反應要求較強的作品,即使音樂修養再好,亦有可能自暴其短而得不償失。如果硬要改變觸鍵習慣來遷就,效果可能會更加不好。

 

蘇柏軒帶領下演繹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整體的表現只能分成兩個部分來看,總的來說是好壞參半。第一樂章的引子在氣氛的營造上,歌唱性非常濃郁,木管組的演繹非常流暢而動聽,令人殷切期待往後的演出。蘇柏軒當晚將樂團的排位,作了頗大程度的調動。小提琴組都排在舞台左右最前方,大提琴調到原本第二提琴的位置,低音提琴排在大提琴後,緊貼著後台左方的大門口;舞台右方原本是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位置,現則完全空置。這樣密集式「堆埋一堆」的排位,在當晚來說,塑做出超過百人編制的音量。最出奇的是,弦樂的低音部分,卻依然在無人的舞台右方反射出來,這不得不佩服蘇柏軒耳朵的敏銳度。不過,定音鼓的位置,被隔音板逼困,欄圍在合唱團樓層底下的木牆邊。最緊貼牆及膠板夾角的一個鼓,卻不時發出仿如敲打紙皮箱、或劣質揚聲器播放的「磅磅聲」。這並不是一直以來音樂感及技巧超卓的村本曉洋(Akihiro Muramoto)所能控制、更大概是出乎蘇柏軒所能預計的致命傷。

 

樂團的演奏水平超高,演繹貝多芬直率的味道亦極到家。蘇柏軒依照作曲家的意念在標題速度與感情上做到要求,四個樂章的速度相距不大。木管組在靈巧的樂句上,表現極優秀,而弦樂組在弓法上非常整齊,表現剛陽的厚渾力量更是出色。不過,蘇柏軒在指示樂團演奏上,大概也忘記了鬆緊交錯、呼吸留白的重要性。這亦是所說的音樂韻味、或是音樂修養。如果將每個樂章的內容「斬件」來欣賞,演繹上或團員的技巧方面,應能滿足到絕大部分的音樂愛好者。但當一個樂章連續地演奏後,便會發現整體的對比欠奉、亦做不出貝多芬音樂中的剛柔混合氣場。如果說真的有對比出現的段落,蘇柏軒在第三樂章中段,木管樂組的漸強漸弱樂句,似乎也過於戲劇性,與作品或作曲家的特色不協調。而四個樂章之間的情緒分別,整體上也過份接近,就連樂章之間的休息停頓時間也異常短,令整首色彩豐富而氣氛多變的作品,給人一個透不過氣的感覺,確是非常可惜的事。

 

樂團在「高速」演奏所表現的技巧與風格演繹上,大概已做得非常好。其中雙簧管樂師福原真美(Mami Fukuhara),及長笛手上杉晃代(Akiyo Uesugi)充當首席獨奏所演奏的片段,其優美的程度,實在令人大開眼界,演奏水平與藝術的表現,的確非常出色,成為當晚的一大亮點。

 

整首交響曲的演繹,樂團技巧確實無庸置疑,但樂曲的整體宏觀風格及韻味,在布局上卻值得再三深思。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