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欺2020》:誰人造就青年問題的死胡同?
文︰羅斌惠 | 上載日期︰2020年11月2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Kit Chan @KC Creative
節目︰兒欺2020 »
主辦︰香港戲劇協會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020.10.03 2:45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在青少年長大為成年人的旅程上,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不論在外國或我們身處的香港,未婚懷孕均都是較常見的青少年問題之一,部份青少年更會經歷重覆性意外懷孕。然而是什麼原因造成任何年代都有年輕父母持續出現?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停止這個循環呢?由「香港戲劇協會」搬演的美國劇作《兒欺2020》(Luna Gale)則以社會工作者的視角切入,探討年輕父母自行撫養幼兒的故事。

 

作品的第一場,年輕父母Karlie(麥靜雯飾)與Peter(翁演陞飾)因年幼女兒Luna身體不適而在醫院急症室等待著,接下來社會福利署的社工Caroline(陸嘉琪飾)出現,她按著不同的文件指引進行評估,最後得出結論,懷疑二人涉及虐待兒童而決定將Luna暫時帶走。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手足無措的Karlie只好致電沒再見面的母親Cindy(彭珮嵐飾)求助。繼而引發出往後的劇情,包括Cindy計劃奪取Luna的撫養權、Caroline和Karlie各自遇上性侵犯的經歷,一層又一層剖開Caroline、Karlie和Cindy在過去的經歷,如何一步又一步變成各人的創傷。另一方面,作品中穿插著Lourdes(蘇楚欣飾)的故事,是Caroline的舊個案,小時候因母親未能好好撫養,而接受社會福利系統分配到不同的單位居住,直到十八歲得到自主權,最後卻自殺身亡。Lourdes的存在除了能反映Caroline貼近人性的一面外,更是Luna未來的對照,逐步帶給觀眾一個問題,到底誰來撫養,Luna才不會成為下一個Lourdes?

 

本來未婚父母、兒童撫養問題,甚至性侵犯的創傷,在現實世界裡已是緊密的環環相扣,因此作為劇本主題本身已有很豐富的素材,劇作家Rebecca Gilman除了以社工的角度帶動劇情推進外,亦加入社會福利制度、宗教和家庭倫理的元素,使劇本結構更立體,即使觀眾從不同面向思考主題也是可以的。因此亦提供很大的空間讓演員發揮,除了本劇主角Caroline外,最令筆者難忘的角色就是Peter。這個男生由最初吊兒郎當,到後來會見到盡力去愛Karline和Luna,到最後決定自己一個撫養Luna,角色的成長變化實在來得毫不容易。在Peter向Cindy描述Karlie被強姦的細節過程時,更是令觀眾隨之而心碎動容,由一個本來充滿傻氣的男生向口裡充滿愛卻一直對女兒創傷視而不見的媽媽揭示真相,顯得格外諷刺。

 

舞台設計、 燈光與音響設計的互相配合亦同樣出色,演出選擇以兩面觀眾夾著中間的長形舞台,在舞台兩邊的出入口位置,均有兩座龐大的書架,除了將每場的傢俬與道具收納其中外,亦放滿大量硬皮文件夾,是社福機構中常用來存放個案資料的文儀用品,密麻麻地排列,能提升劇本中制度與程序予人的壓迫與無奈。音響設計則在每一場戲之間的過場裡播放節拍強勁的音樂,令觀眾容易閱讀劇作的節奏,不會因為轉場換景而失去戲劇張力。

 

最後不得不提是導演鄭傳軍的處理,除了上述的設計安排恰宜外,演員的調度和畫面的設計上亦令人津津樂道。在不同的段落,透過演員之間的企位、距離呈現出相互間的矛盾、衝突和妥協。劇終前的一幕更是筆者最為喜歡,Peter選擇自行撫Luna,並把她的嬰兒床推到舞台中央,燈轉,其他角色逐個走出來,站立,有遠有近,Cliff(巢嘉倫飾)跟Pastor Jay(薛海暉飾)甚至站到舞台下的通道上,宛如家庭輪導中提及到的影響輪(wheel of influence),即使看似沒太大關係,但出現過在生命中的人,多少也會在不同距離影響著中央的生命。

 

傷痕,看不見,不等於不存在;記憶,抹不掉,想忘也忘不了。《兒欺 2020》是一部會使人心酸的作品,但同時在最細微的地方展露希望的光。或者社會制度、宗教、家庭或成年人,為孩子、青少年帶來很多創傷,而他們長大後或許也會將創傷傳承下去,造就下一代更多的傷痛,恍惚是一個永續輪迴的死胡同。然後只要想改變,即使滿身傷痕、支離破碎,還是有可能一步一步的重頭來過。


(原載於2020年10月31日《藝頻》)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