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世紀疫症,打亂了全世界的秩序和規律,香港的表演藝術界也不能獨善其身,由於表演場所關閉、自我隔離等政策,使很多安排好的節目被逼取消、延期或改變。以香港管弦樂團為例,原定的2020/21樂季的開幕重點節目都取消了,最受歡迎的「久石讓音樂會」由年底調至明年六月。
還好隨著疫情緩和,表演場所開始有限度開放,港樂終能正式舉辦樂季揭幕音樂會《樂季揭幕:貝多芬音樂節:廖國敏 | 貝多芬三重協奏曲》。話雖如此,這場音樂會跟原定的已經相去甚遠:不但沒有國際級音樂家,連梵志登也未能執棒,改由廖國敏指揮。事實上,近幾場港樂音樂會,包括七月的「2020/21樂季節目預演音樂會」和中秋節的「抱抱月亮音樂會」已是他指揮,現在連重要的揭幕音樂會都是他,於眾多嘉賓,包括特首林鄭月娥面前演出,可見其深得港樂信任。
除了指揮,廖國敏更擔任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的鋼琴獨奏,邊指邊彈,無疑是該晚的亮點。另外一個亮點是《謝灶君》,這是「香港現代音樂之父」林樂培的代表作之一,但港樂已經很多年沒奏過其作,這次選擇此曲,也許是要加強本地元素,只不過正確來說,廖國敏和林樂培都是來自澳門的……(題外話,香港中樂團的樂季揭幕音樂會選奏了林樂培另一代表作《昆蟲世界》)。
由於疫情關係,音樂廳不能坐滿,最多只可一連坐四人,然後要分隔幾個坐位。所有觀眾和台上樂師都要戴上口罩,除了指揮和管樂手,後者有隔板分隔開來。當晚第一首樂曲是柯普蘭的《平民的號角聲》,由敲擊組和十一位在樓座演奏的銅樂手演奏。場刊寫明將此曲獻給香港所有醫護人員,樂手的演繹絕對是先聲奪人,十分雄壯,銅樂聲音圓滑而輝煌,廖國敏的手勢清晰有力,令樂師奏起來充滿力量。
接著是《三重協奏曲》,小提琴與大提琴獨奏分別是港樂的王敬與Richard Bamping。聽著這首樂曲,讓我感受到文化中心音樂廳久違的差透聲效,幾位獨奏的聲音都很有距離感,而非包圍著觀眾。亦因如此,貝多芬的一些原有設計如獨奏輪流奏出旋律,都聽不清楚,讓觀眾的體感打了折扣。撇除這點,三位獨奏的合作可謂絲絲入扣,默契十足。但在表演風格方面各有不同:王敬的風格很「外向」,有機會表現時定必show off一番,引人注目;至於Richard Bamping正好相反,風格內斂敦厚,只不過不知是否我的錯覺,總覺得他的音準是「差少少」的,也許是大提琴的調音不太準,或是演奏期間走調了少許,而非他本人的技術問題;廖國敏的彈奏風格平穩,沒有太大的動作。在他邊指邊彈的情況下,樂團或多或少要「自動波」,但亦因廖國敏要兼顧獨奏,未能將全副力量投放在樂團上,以至整體的演繹雖然不俗,卻略嫌有點克制。
根據場刊,《謝灶君》以不同西方樂器模仿中國樂器,並象徵不同事物,例如長笛代表「一柱清香」。作為現代音樂(創作於1975年),《謝灶君》確實不算「易聽」,難怪我見到有兩名觀眾在中途離開,但對華人觀眾來說,應該不難聽出模仿中國樂器的聲音,敲擊更直接是中國音樂風格,音樂喧嘩處則好比中國人喜愛的熱鬧。樂曲奏至中段時,廖國敏忽然右手指向樓座,但又沒有任何反應,正當我以為是否有失誤時,樓座出面傳來舞獅的鼓聲,之後更有大頭佛和醒獅走出來,十分特別。
最後的《玫瑰騎士》組曲,開首部分奏得絢麗浪漫,但廖國敏手勢一轉,音樂處理立即變得大器堂皇,看來這陣子他跟港樂培養出良好默契。當代表Ochs的音樂出現時,低音弦樂加強力度,一個肥胖笨拙的身影活靈活現的浮現出來,令人會心微笑。
值得注意是該晚台上放置了很多咪高峰,四周也有數部攝影機,原來港樂跟影音科技公司TFI合作,安排在第二晚進行網上直播,即是說首演晚是一次「tech run」。看來後疫症時代,藝團更積極進行網上直播會是「新正常」。
後記:想不到表演結束後,便傳來有樂師確診的消息,整團人需要接受隔離,之後兩套節目又要取消了,真是沒完沒了。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