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欺2020》肯從犯錯中汲取教訓
文︰何俊輝 | 上載日期︰2020年10月14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兒欺2020 »
主辦︰香港戲劇協會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日期︰2/10/2020 19:0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香港戲劇協會製作、鄭傳軍導演的《兒欺》,由胡海輝翻譯自美國女編劇Rebecca Gilman的《Luna Gale》。

 

從《兒欺》中可感到編劇先選對了戲的題材,劇中涉及了吸毒、酗酒、婚姻破裂、爭取撫養權、社福政策、宗教衝突、職場角力等社會議題,這些議題無論於美國還是香港都值得觀眾關注,妙在各種議題能共冶一爐地串連起來,而觀眾看時仍感到流暢,以及有興趣追看角色們怎樣糾纏於由各議題構成的各種戲劇衝突。戲劇衝突是一浪接一浪予人高潮迭起的困局窒息感,高潮背後見到的正是編劇對角色的性格與背景、角色的心路歷程與思緒狀態、人性及人(角色)與人(角色)之間的關係,皆富細緻的想像、瞭解和深入、有血有肉的刻劃。

 

劇名中的Luna是男主角Peter(翁演陞飾)與女主角Karlie(麥靜雯飾)的女兒。這對年輕男女因吸毒而令仍是嬰孩的女兒有可能喪命,於是社工Caroline(陸嘉琪飾)便將女嬰先交予Karlie的媽媽Cindy(彭珮嵐飾)作親屬托管,並對是否將撫養權永久交給Cindy進行各種評估,以及安排這對年輕父母戒毒。引發觀眾追看的首個戲劇變化,就是Caroline調查時得知Cindy曾縱容其前夫性侵犯女兒Karlie,偏偏Caroline當年也遭其父親性侵犯過,加上Cindy與現任丈夫/男友Pastor Jay(薛海暉飾)乃虔誠教徒,稱Cindy為「黐線的基督徒」的Caroline顯然討厭宗教狂熱者,於是這社工便寧願由育嬰能力或許不足的Peter與Karlie獲得撫養權,也不想有更多育嬰經驗的Cindy撫養Luna。Caroline站在兩位年輕人一方跟Cindy進行撫養權爭奪戰,已是個能擦出很多角色角力火花的戲劇衝突,而編劇為了令戰況更激烈以使觀眾更難預料撫養權最終屬誰,便繼續以「爆料」的方式多加一層角色角力,即Caroline的上司Cliff(巢嘉倫飾)早已跟Pastor Jay 相熟並彼此皆為虔誠基督徒,換言之上司與下屬處於敵對狀態,Cliff想用權力令 Cindy奪得撫養權……

 

《兒欺》這劇本的厲害,在於此劇表面是齣親情衝突、家庭困局戲,實質透過衝突和困局中所體現的人性,能反映到現實許多政治衝突、風波的形成因由。編劇寫的家事似是現實不少政治事件的縮影,如Caroline與Cliff本須遵守社福制度下的若干守則、程序、判斷觀點及法律條文,可是當制度的執行者本身有人的私心,便會在處事上無法做到真正的中立。從Cliff與Caroline的背景、私心來看,二人仿似現實中敵對的政黨領袖,並有運用一些(政治)手段去令自己在官司上獲勝,當中寫得最精彩的一段是Caroline要年輕父母於法官面前講一些謊言,以證明Karlie受性侵後帶來了嚴重的後遺症,實際上後遺症沒有謊言所說般嚴重,這便深刻彰顯「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性或政治陰暗面,比起編劇純以言語威脅去呈現Cliff的上司強權但不見刻劃得具體、細緻的施展強權事件,被陸嘉琪演得像個仁慈長輩的Caroline就令觀眾感到角色塑造得更教人驚訝、心寒,而心寒之中又夾雜著善意,既活現了人性的複雜,又反映世上許多「真相」其實埋藏着虛假之處。

 

人與人之間於感情上的親密或疏離,是《兒欺》的角色刻劃強項,如Karlie討厭媽媽Cindy既是源於媽媽不尊重女兒的意願(包括想強行要Luna受浸為基督徒),又是源於Karlie心裏一直怪責媽媽縱容其前夫性侵犯自己,偏偏媽媽卻說不知性侵事件,無論這是否謊言,觀眾看到Caroline比Cindy 更像一個心懷母愛的真媽媽,也曾遭性侵犯的Caroline輕易便暸解到Karlie的內心世界,以及會付出大量心力去幫助她,而後來Karlie再次吸毒,可感受到陸嘉琪替Caroline那似飽歷蒼桑的臉容(效果不俗的化妝確有助演技的發揮),多流露出一份似發自慈母內心的心痛。當初Peter竟為女友吸毒而令自己也吸毒,而Karlie則長期向Peter隱瞞自己曾遭性侵犯,此兩段情節易使觀眾代入角色的處境並於看戲時或過後作心裏掙扎:「我會像 Peter 般為所愛作出盲目的付出嗎?」或「我會隱瞞自己曾遭性侵犯嗎?」,無論抉擇怎樣,Peter的盲目與Karlie的隱暪其實都見他們竭力維繫著一段親密關係。

 

身為社工多年的Caroline當然跟進過許多個案,劇中剛滿十八歲的Lourdes(蘇楚欣飾)顯然曾得到Caroline的不少幫助才會對未來心懷期盼,而觀眾亦會感受到這社工很想女嬰Luna能於十多年後成為像Lourdes般成功的個案。基於劇本篇幅所限,編劇只能深入地寫未知成敗的 Luna 個案及粗淺地寫已成功的 Lourdes個案,其他個案或成或敗都沒法寫。幸好導演與佈景設計師王健偉有透過佈景彌補劇本沒有帶給觀眾的一些想像,台上那些高大的櫃擺放了大量文件夾,有約一半文件夾擺放整齊但亦有另一半擺放得東歪西倒,甚至有少量文件夾是胡亂丢在地上,似象徵Caroline一直以來未能把每個個案處理得妥善,只能盡力而為去避免爛攤子的出現;要改善的是地上偶然出現一些書但有時又被幕後人員收起,書不像文件夾般易使人看見即聯想到象徵甚麼。台上的櫃和桌椅全用木造,加上總是光猛得可象徵希望的燈光,便令人聯想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說話,反映無論是Caroline、Cindy還是一對年輕父母,都有心為女嬰Luna的成長成材付出大量努力,至於各人有否機會付出?就要到了劇末才見答案,而付出後能否獲得成果?則演畢全劇也不見答案,留給觀眾想像。

 

全劇寫得最引人入勝的角色,既不是為求達到自己的目標、符合自己的想法而堅持己見的一些角色(如Caroline與單是宗教信仰上便敵對的Cindy、Pastor Jay與 Cliff),也不是想令自己有好的改變卻力不從心的Karlie,而是確能使自己變得更好更成熟的Peter。當Peter詳細憶述Karlie怎樣遭性侵犯時(Karlie終向他坦白),從翁演陞那一字一句的演繹中是既可感到Peter的傷痛,又可感到這男人是著緊、深愛Karlie並開始懷着一生一世要保護Karlie、女兒的決心。比劇首穩重得多的角色形象設計,如染了紫色的反叛風髮型消失,變回黑髮,配合往後戲份的堅定說話態度,則教觀眾感到Peter已蛻變成一個思想成熟、有責任心的好男人,這跟劇首為吸毒便不顧Karlie感受和女兒死活的迷糊廢青模樣,顯得判若兩人。

 

為了得到女兒的撫養權,Peter既成功戒毒又辛勤地做各種工作(見張浩然於服裝及造型設計上,能將「戒毒成果」、「辛勤」作了視覺化的演繹),加上肯聽從Caroline的專業建議,便令Peter成為值得觀眾借鏡的正面角色,尤其當現實的有權有勢者(詐作)不知或不理會自己犯下的大錯並繼續自私地錯下去,像劇中Cindy、Pastor Jay、Cliff等角色般說話總斬釘截鐵,不肯反省或為别人的處境設想,那Peter的「切實汲取教訓」肯定是《兒欺》重要的創作意義。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影/劇評人,熱愛各種藝術,討厭偏見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