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導演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在今年轉為以網上形式進行的「錫比烏國際劇場藝術節」(Sibiu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中的對談活動裡,被問及對線上劇場的看法,他顯得有點不以為然地比喻這「權宜」狀況為遠距離關係裡要用視訊戀愛的情形,人最後還是需要肉身真實的擁抱,或擁抱的真實。共時感與現場性的魅惑,讓表演藝術最終還是有讓人神往之處,然而有些東西是我們(暫時)回不去了。
最近「劇場空間」首演陳浩基小說《隱身的X》,「真人現場演出」的售票說明一方面是因少有在電影院內進行劇場演出,另是現在對劇場線上播放的期待已然不只於英國國家劇院的NT Live,有演員在場的「真」演出反而有陌生感而需要說明;林大貂寫英國觀眾對重回劇場有擔憂,我最近則在爆滿的小劇場內看演出,五人一行沒有隔座和隔行,即使入場前已量體溫和回答境外旅遊記錄的問題,且全場觀眾帶口罩,但因鄰座陌生人而產生的不安是身體的實在反應,這遠比當年SARS的影響大得多。
現場+線上 團隊開拓新藍海
康文署取消了今年暑假的「國際綜藝合家歡」和「中國戲曲節」,轄下場地剛在六月重啟,但只能出售原定座位數量一半的門票,主辦方無疑大失預算。「影話戲」在五月底上演《扣題》,同時出售比入場看便宜約一半的現場直播門票;六月「Project Roundabout」的十二場讀劇演出《不日上演》也有同樣安排,觀眾梅花間竹式就座,目測現場至少四部攝錄機同步拍攝。表演團體未來是否要在製作資源和過程配合同步網上直播演出的可能,以回應觀眾對非臨場參與的靈活性,值得深思;場地是否能支援亦是重點(以上都是在非政府場地內舉行)。從觀眾拓展角度,線上直播演出值得探索,《不日上演》的策劃潘燦良也說不少付費的網上觀眾是海外港人,雖然付這樣的費也絕不能平衡成本。
香港話劇團「有文字你send來.不『疫』樂乎」(網上圖片)
「中英劇團」在三月在以線上讀劇方式免費直播原要演出的龍文康新作《大偽術爸》,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少有同時安排口述影像版本的網上製作,疫情下發揮共融欣賞藝術的精神。直播高峰時臉書觀看者超過四百,累計YouTube觀看率超過兩千,數字不算很高,但可能已比其他劇團的同類型製作理想。免費不見得就是王道,這亦是製作人擔心觀眾「習慣」了免費後會否影響往後購票的動力。誠然,不必過分期待目前因免費而接觸到的觀眾會在日後進入劇場,維繫著劇場的能動,讓業界可以繼續創作與生活反而是應對疫情影響的策略,本地受資助的團隊不少特設的線上計畫都有此跡可尋。「香港話劇團」在四月推出「有文字你send來.不『疫』樂乎」短篇文本創作計畫徵集,每個獲選作品可得港幣兩千五百元;劇團最後從兩百八十篇投稿中選出廿個演讀。「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在疫期間最銳意探索網上多元呈現和實踐,構思都從業界長遠發展的視野出發,三月推出「舞蹈業界抗疫對策——網上研討會」系列以Zoom進行,設現場即時傳譯,講者包括本地和海外創作人和製作人;「數位觀眾參與:藝術家網路駐留計畫」則更有啟發性,為期十四天的網路駐留計畫,邀請舞蹈、媒體、藝術教育等工作者,就數位創作和數位藝術教育提出具前瞻性的方案,如「利用VR重建觀眾群:透過場域舞蹈 (site-specific dance) 說故事」,就是編舞楊春江和跨媒體學者鄭重言的提案。
線上新舊演出紛出 量的飽和是最大挑戰
以上三團都是由政府直接資助的「九大藝團」,受疫情影響雖有政府出手支援,但大量演出取消,團隊總不能坐以待斃。《不日上演》的初衷則是業界自助,獲得善心人支持下製作讀劇演出,讓一百八十位受不同程度影響的演藝工作者不致全然「手停口停」。藝術發展局推出的「藝文界支援計畫」不盡能讓所有有需要的團隊或演藝工作者受惠,有些情況會嚴峻如沒有獲政府補助而面臨破產的英國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以票房、教育、私人贊助等能獨立營運者,在此時反被拒於扶助網內,邊緣化的結果是讓團隊往後更傾向依賴政府,長遠來說對也不利於文化藝術資助的多元發展。
城市當代舞蹈團YouTube頻道
重新定位的「CCDC 藝術頻道」定期每週播放舊作;「話劇團臉書戲寶重溫」則先透過票選活動帶動觀眾的參與性,每次播放平均也達數千觀眾。疫情前在線下拓展的觀眾策略,在疫情後如何與觀眾連繫(connect),則必須要加上對線上版圖的想像。隨著團隊開拓演出直播的可能,數量亦愈來愈多,我試過在同一時段,有超過一套希望觀賞的本地免費直播演出在發生,還沒算上海外團隊作品的限時線上播放,其實也在同時爭奪觀眾的時間;量的飽和反而成為了最大的挑戰。
《5月35日》(庚子版)宣傳視覺。(六四舞台 提供)
具話題性同時能與當下社會脈搏同步的作品會是突圍的可能,《5月35日》(庚子版)在疫情期間免費線上直播,劇團和創作人都承受不少壓力。「六四舞台」原定在今年中重演去年紀念六四卅周年的莊梅岩作品《5月35日》,因場地閉門,劇團發起眾籌目標卅五萬港幣讓演出免費直播,至五十萬則進行學校巡演等,已超額完成目標。自去年「反修例運動」至今年「港版國安法」,港人對言論和集會自由的逐步收窄愈見擔憂,今年因疫情而限制聚集的緣故不能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六四燭光晚會,劇團在六月三日晚首播的演出更形重要。作品附中英文字幕,完成播放累積至今據劇團表示已接觸了超過五十四萬觀眾,數字相當驚人,並肯定包含不少各地非固定的劇場或線上劇場觀眾。
線上直播更具公共性 但美學仍有探討空間
對這樣具「儀式」和特定意義的作品來說,探索線上直播不只是開拓觀眾,而是讓本來小眾的閉門現場演出變得更具公共性,這不是重演多少場可以比擬的維度;同時,這亦是一種姿態,從教育和承傳的角度讓記憶不滅。從劇場公共領域的線上開拓而言,「庚子版」今年因受疫網上直播看似是從舞台上退下來,但其實目前的路徑更加切合於劇團的理念。不過網上直播演出也是利刃,一部固定攝錄機肯定不可行,多角度的現場剪接需要的前製和後製資源不少,如是售票觀眾對其質素的期望更不會低。誠然「庚子版」的舞台與鏡頭兩種語言的交接在美學上還有很多探討的空間,反而「前進進」的「讀劇馬拉松2020」網上演出在鏡頭語言上更具探索性;演藝學院學生用視訊軟體排練和演出史提芬斯(Simon Stephens)的《禁色》(Pornography)則利用軟體本身的功能實驗了鏡頭跳接的可能性;《See you Zoom》甚至是要觀眾同步網上參與演出。創作人面對「後疫情劇場」的轉變將如何「再定義」劇場?藝評人有是否有合適的語彙和開放的視野去評鑑作品?這將會是表演藝術相當刺激的後疫情未來。
(原載於2020年7月號第331期《PAR表演藝術》)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