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的整套節目,可謂包羅萬有,非常豐富。相較於陣容鼎盛、來勢湧湧的開幕音樂會,閉幕音樂會的格局顯得更像沙龍演奏,以幾首精緻的音樂,為本年度演出畫上句號。
在演奏兩首德國室樂作品前,藝術總監林昭亮與敲擊樂演奏家林喆,演奏了梁雷(Lei Liang)改編給小提琴及敲擊樂的音樂節委約世界首演作品《似曾相識》(déjà vu)。這首樂曲給人的感覺非常簡約,線條明朗但色彩與層次複雜。小提琴與敲擊樂有很多合奏的段落,兩者在體積上的明顯差異,令音量相距甚遠。而兩類樂器合奏起來的效果,敲擊樂器的餘音往往有類似泛音的性質,林昭亮的音準便是重要的關鍵,色彩漂亮與否,或會不會破壞林喆的演奏都得靠他。不過,林昭亮非常準確的音準與通透漂亮的音色和餘音,表現確實非常出色,令到整首樂曲的旋律連貫感覺、與樂器之間的和諧感,都充分展現。林喆在有旋律線條的演奏段落裡,感染力非凡,而只在純粹節奏效果的表達上,她對於音色輕重變化、樂句呼吸的空間感,都處理得極有感情;她對於配合林昭亮演奏的齊整度及風格上,每每退居後援,以凸顯小提琴的色彩。而在她自己個人表現的樂段裡,林喆極強的熾熱音樂個性,依然表露無遺。梁雷這首作品對於每件樂器的音色處理,的確非常細心,而且效果不凡。
藝術節的駐團四重奏——博羅美奧弦樂四重奏(Borromeo String Quartet),在半場休息前演奏了貝多芬的《F大調第七弦樂四重奏》,演繹與演奏效果都出乎意料。在排位方面,兩位小提琴家坐在舞台左右,中提琴在第一小提琴旁、大提琴在第二小提琴旁,很有歐洲管弦樂團的傳統味道。在首兩個充滿活力的樂章中,他們演繹漂亮的古典浪漫時期風格確實非常動聽,尤其在細緻的線條上更具美感。不過,打從一開始已發現,這個排位塑造出來的音色,卻有點一面倒的傾向。第一小提琴傑出臻(Nicholas Kitchen)的音色非常漂亮,果斷而正直的演繹,正好表現貝多芬的典型風格。中提琴手元淵舞(Mai Motobuchi)與大提琴手金利宣(Yeesun Kim)的技巧穩定,而且相對地較為強勢。而第二小提琴湯惠彬(Kristopher Tong)較為陰柔的音樂個性,便顯得相當低調。以管弦樂團來說,這種排位令低音部更加實在,在這隊四重奏裡亦是,但兩位小提琴手的氣場卻不能夠有如樂團裡左右門神一樣的對等地位。這樣一來,他們拉奏出來的色彩,透明感卻變得相當強。在大會堂音樂廳裡的聲效,三位音樂家都化為一層基底,讓第一小提琴傑出臻的優美琴音,得盡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支持,但卻減弱了互動的平等性。第三樂章的動人演繹非常優秀,各人在處理樂句的呼吸、樂思的理解方面很統一,令整體的演奏效果相當出色。第四樂章的合作也非常優秀,活潑的味道與適當的力量表現非常好,精細旋律與硬朗氣氛的穿插,四位演奏家之間的處理都具有感染力而不失作曲家的傳統風格。博羅美奧弦樂四重奏在整首作品的演繹都非常優美動聽,惟個人猜測,如果座位編排以第一、第二、中、大提琴的順時針安排,當晚的演奏效果可能會更好。
與貝多芬的第七弦樂四重奏第四樂章風格相近的作品——孟德爾遜《降E大調八重奏,作品20》,剛好承接著相同的氣氛,為下半場揭幕,而這樂曲亦是整個音樂節閉幕的壓軸曲目。除了博羅美奧弦樂四重奏外,另外四位演奏家分別為小提琴家蘇斯曼(Arnaud Sussmann)、小提琴家博伊德(Aaron Boyd)、中提琴家紐鮑爾(Paul Neubauer)及大提琴家哈特拿沙揚(Narek Hakhnazaryan)。各位音樂家的技藝都叮噹馬頭,但在小提琴聲部裡更顯得重要,因為這首重奏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這更像有小提琴獨奏家於當中,所以第一小提琴手的分量極重。來自法國的蘇斯曼,就被選出擔當了這一重任。
第一樂章中的重奏效果極佳,也極有濃郁的弦樂團色彩,各人的音量輕重拿捏相近。間中出現的個別短句或小組齊奏,各人都懂得何時把自己跑出,而又不會破壞整體的共識。對於小如撥弦的細微之處,在音色和風格上也思維相近。而這樂章的另一特色,就更像古時街頭賣藝唱雙簧的對答,獨奏與群奏之間的互動默契非常重要,能否奏出當中的趣味確實可遇不可求。這晚的八位音樂家,對於孟德爾遜作品的高雅風格瞭如指掌,互留位置與機會給不同組別展現的雅量,亦超乎想像。蘇斯曼對於演繹這首青春作品的理念,拋棄了大部分版本中的豪氣,卻以作曲家後期更成熟的小提琴協奏曲演奏風格為基礎,奏出瑰麗而寬廣的樂句色彩美。而他適中的領導力依然存在,遊走於獨奏、重奏與合奏之間,也少有差池,琴音保持著歐洲典型的漂亮發音,水平之高實在令人目瞪口呆。這隊重奏組合在整個樂章的表現的確無懈可擊。
第一樂章的演繹已能為樂迷派上定心丸。第二樂章更要講求重奏的合作性,當中不同層次的交錯線條,他們的演繹也不錯。但在更為活潑的第三樂章,情況就更加理想。當中以小跳弓為主的演奏,各成員都能演奏出輕鬆的味道。第一小提琴蘇斯曼的技巧,更是高明得驚人,力量與音色控制皆非常漂亮,上連頓弓的運用更是一流,他完全不著痕跡的硬技巧,傳承著上世紀黃金時代的大師級表現。八位音樂家的共識非常一致,對於顫音的統一風格很考究,整首諧謔曲的精巧韻味也演繹得討人喜愛,在表現和弦的通透色彩時,也非常出色。而在第四樂章的對位樂段,團員都各自使出渾身解數,所以一開始的氣氛已極為熾熱,而這個情緒不斷地持續到完結。精彩的演奏卻帶來了點點壓迫感。
這個組合的演繹,確實極為出色,而且他們基本上都能夠奏出相似的風格,所以要特別找出誰較突出實在困難。在有限的時間裡,能夠排練出這種水平,的確很不容易。如果再有機會的話,他們可以再作嘗試,譬如在適當的地方稍為微調,令音樂的節奏有更多變化、有更多可歇息的地方,相信他們的演繹能成為另一個世界級經典錄音,應該指日可待。
【後記】
今年的「比爾斯飛躍演奏音樂節」,剛巧夾於香港兩個非常時期之間。前後長達兩個星期的排練、演出,以及其相關的講座及活動,皆順利舉行,正所謂「早一點不得,遲一些不行」,運氣確實相當不俗。而在這之後,全球各地更出現了更多不可預知的變數。現代人已習慣了方便,地域因交通而變得愈來愈近,人們已忘記「一期一會」的道理。演奏家在每次演出都全力以赴,亦是「一期一會」的體現。期望全球的疫症盡快完結、病者早日康復、社會也能回復安定。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