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之外,柏林之內
文︰葉運強 | 上載日期︰2020年3月25日 | 文章類別︰四海聲評

 

《No Coming Back》(網上圖片:三木劇作Facebook專頁)
節目︰No Coming Back »
主辦︰三木劇作
日期︰16/02/2020
藝術類別︰戲劇 »

在剛過去的澳洲亞德萊德藝穗節,當中一套劇目是在《不貧窮藝術節 X 香港》2018年獲選為「推薦演出」的《No Coming Back》,在他們出發往澳洲之前,剛好在二月十六日(日)趕及在他們離港前觀看了預演。在回家的路途上,內心不斷回憶起演出的片段。《No Coming Back》由本地一個三人團隊所創作的原創演出,是一套融合戲劇、錄像和音樂,並以hip hop為音樂主軸的多媒體舞台演出。內容講述一名香港男生決定移民到柏林開始新生活,卻在過程中為自己的身份認同和根源而迷惘的故事。當中的苦與樂,正好反映當代青年的思想情懷,與及不同地方的價值觀對他們所帶來的衝擊:香港的鬱悶、柏林的叛逆。感覺主角想透過此劇,尋找思想出路,但更實在的,相信是想藉演出而尋找生活的靈感。

 

《No Coming Back》(網上圖片:三木劇作Facebook專頁)

 

筆者於《No Coming Back》在香港首演時已曾觀看,內心感覺很強烈。劇中沒有譁眾取竉的佈景及華麗服飾,只有簡單直接的敘事手法,加上簡單的投影效果來協助敘事。正因為這份真摯,觀眾像與劇中這位好友閒話家常般,一同並肩同行,令人不斷想追看下去,一同經歷當中的生活,包括對人和事,工作、感情及理想。演員馬堃梓(Armie Ma Kwan Tsz)一直牽引著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一起遊走在演出當中,今次再看,感覺比之前更強烈。經過一年的整理及心路歷程的改變,加上這段時間的社會變化,相信對任何人來說,社會帶給我們的衝擊是必然的,他對柏林的生活,自有另一番新的闡述。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成長日記簿,說的是一段成長經歷,從香港出發,再到柏林,再從柏林回到香港,以一個直率的心境,經歷柏林天空起伏不定的人事變化,透過這演出,正是他要向觀眾訴說的成長篇章。

 

首演時,劇中加插由張學友歌曲改篇而成的饒舌歌曲,感覺生動,而今次亞德萊德藝穗節的版本,則較專注在文本的發展,層次及演出較首演更為立體。開場先從街角引路到一個斗室作開場,使觀眾先投入城市當中,再進入劇場,再開始演繹他這段故事,每一個場次也深刻地印在觀眾的腦海。青春的足印,每人也曾經歷,即使發生在遙遠的柏林,但人與人的交往及衝擊,其實天天也圍繞著我們而發生,不論與中國人或柏林人,也有價值觀的分岐,唯一可以做的,便是隨自己的節奏及目標而行,最終,在經過柏林的天氣、人物、工作,還是回到自己的根(香港),帶著累積的人生經驗,再次重新出發。

 

馬堃梓演出自信及流暢,場與場之間能夠做到情緒緊接,台詞精簡,全劇最深印象的是講述他在柏林從事按摩工作、感情關係及小貓生活的篇章。在按摩的工作歷程中,和每位客人的接觸都是很直接的,但這份直接的感覺,又像是一份真實的疏離,因為他們只是每天在身旁穿插的過客,付出勞力,收過費用後,兩者便無任何關連,工作中可說是見盡柏林人生百態,除獲得生活所需,亦夾雜一份強烈的無奈感。

 

感情方面,亦隨他回港的一刻而作了終結,無特別的傷感,因為在大家的腦海,總會記存著美好的回憶。大家也曾有共同的步伐,若到了一個時間,各自對自身有新的發現,離去可能是一個好的開始。當然,還有一直陪伴在則的那隻小貓兒,小貓可說是讓他在心靈遇上難題時得以慰藉的伴侶。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說話,「動物是你永遠的好朋友」,因為牠們不會離棄你,會一直守在你的身旁,但隨著回到香港的一刻,以上一切也只能留在腦海。

 

此劇的其中一個特別之處,是使用了投影。在不同的故事段落,投射的效果,在簡約的舞台分區之中,確實為演出者加強了故事的效果,演出者的內心呈現,在投影之下亦更為立體。由一開場的街景,到故事中不同的篇章,增添了一份靈活,按摩的場景、貓兒的小安樂窩及女友的座椅,配合投影,層次分明。如此劇將來再次演出,大家不要錯過。

 

《No Coming Back》(網上圖片:三木劇作Facebook專頁)

 

註:據知劇目演出後,被澳洲權威報章《廣告人報》(The Advertiser)給予《No Coming Back》四星劇評![1]

 

 

是次演出為不公開場次

 



[1] "The piece is not a polished object but it is delivered by a thoughtful, funny, endearing artist who takes a moment in the time and asks how we might - in a global context - want to move forward." See Nunn, Louise. “Adelaide Fringe 2020 review: No Coming Back”. The Advertiser, 28 Feb 2020.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演藝文化工作者,工作範圍包括演員、編劇、導演、監製、戲劇培訓導師及司儀。現為香港舞台劇獎評審委員、小劇場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評員及審批員及香港學校戲劇節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