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璧雲
網上片段中,巴士上一位站在司機位旁邊、沒有佩戴口罩的男乘客,與其他乘客口角,估計事件源於男乘客拒絕司機好意贈送的口罩,亦不打算掏自己的出來,於是惹起車廂內眾人起哄, 紛紛要求男乘客戴上口罩,一時間群情洶湧。不罩男見自己忽然做了人民公敵,唯有申冤大呼某某媒體已經報導不罩是沒有問題。的確,那時候,連地方首長和某些專家仍在堅持口罩非必須,雙手清潔才重要的講法。不罩男一夫當關,既不接過司機再次遞來的餽贈,亦誓不投降下車去,只顧與一眾乘客意氣爭。後來,司機索性把車停下來,甚至有乘客報警,我沒有追看事件如何結束,只想起《感冒誌》劇本中的一幕……
改編自韓麗珠同名小說的《感冒誌》舞台劇,背景設定在致命感冒病肆虐的一個城市,由於「孤獨」被認定為患上感冒的最大原因,因此政府嚴厲禁止孤獨的行為,不但衍生了出租家人和朋友的行業,掌權者更散佈線眼查緝孤獨者,並為所有康復人士配派家人,以及拆毀城裡的單人房屋。另一方面,寵物已被確認為人類安於孤獨的元兇,所以被大舉撲殺,所有可能成為人類伴侶的動物都全部滅跡。一切荒謬事在「健康」這道大命題下都變得合情合理,反抗的也只是極少數市民。劇中有一幕,那些已經康復的倖存者,在街上被一個孤獨的身影激起了他們的恐慌。人們想起生病時身體所受的折磨、被逼與正常生活割離的不安以及那撕不走的病患標籤,他們害怕、他們喝斥這個孤獨的人,而且一邊咒罵一邊驅趕。那位其實同樣無比惶恐的孤身客並沒有反抗,只能落荒而逃。
《感冒誌》在2014年香港雨傘運動的氛圍下上演,曾經有評論人認為《感冒誌》是諷刺當年弄虛作假的政府。也有人問我選擇改編《感冒誌》是與雨傘運動有關嗎?我想,既然《感冒誌》講的是自由意志,那自由意志,就不單在甚麼運動或甚麼革命底下才需要被彰顯,那應該是所有人都應該有的權利,假如已經淪落到要爭取的話,那就是說我們已經失去了。
在2020年瘟疫蔓延、人人自危的當下香港,身處其中,作為參與過搜購口罩、米糧和廁紙、排隊買限購消毒用品的一名小市民,我無意責備那群在巴士上、既恐懼又固執的乘客們,竟欲以群眾勢力剝奪他者的自由意志;我也沒有意圖英雄化不罩男那份堅決捍衛自我意志的决心。只是,當所有人都只能活在一個大命題下,降服於自己的恐懼,俯首稱臣,只看得見頭上被高舉著的旗幟,卻無視於腳下一個又一個被糟蹋蹂躪的靈魂。
假如,當時我在那輛巴士上,我會……
照片由香港話劇團提供
作者簡介:現任香港話劇團經理(戲劇文學及項目發展),主編多冊戲劇叢書,亦為季刊《劇誌》的創刊主編。其主編的《40對談 —香港話劇團發展印記1977-2017》(陳健彬著)獲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藝術及設計類「出版獎」(2019)。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