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侶》—— 我們都在撲朔迷離的關係漩渦裡浮游
文︰劉芍妍 | 上載日期︰2020年2月12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叛侶》(攝影:Wing Hei Photography)
節目︰叛侶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5/1/2020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戲劇之所以引人入勝,在於它可以讓人感受和反思生命。若在看完一個演出後,你能從中領略了一些甚麼,看通了一些甚麼,這便是一個有感染力的劇場創作。最近由「香港話劇團」演出的《叛侶》,正正是一個可讓人深思的經典劇作之一。編劇Andrew Bovell對現代婚姻關係作出了精準睿智的描繪,透過錯綜複雜的劇本結構,道出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連結,探討道德對錯、忠誠背叛的人生課題。故事情節讓觀眾明白,有時候陌生人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足以影響他人往後的生活。原來,我們都一直活在一個撲朔迷離的關係漩渦裡。誰對誰錯,誰真誰假,有時真不能用言語便可說清。劇中人物如是,你和我亦是。

 

劇本結構分為兩大部分,由四名演員分飾九角。上半部講述兩對夫妻同時出軌,四人同時置身於舞台,塑造出一個時空、兩個空間的場景。角色對白重疊交錯,看似是跟面前的人說話,又像是對在處於另一空間的人在剖白。那溝通的意義在於甚麼?是讓對方明暸心中所思,還是想讓自己心安理得一點?語言是溝通的橋樑,可是人類複雜的情感又能否精確無誤地在既有的語言框架內表達?劇本英文名《Speaking in Tongues》,可理解為說出一些自己和他人也不明白的話,恰恰反映了劇中人物無效而重覆的溝通。這也讓我想起法國精神分析學家Jacques Lacan的一句話——「I think where I am not, therefore I am where I do not think」,其意思大約指出,我們心中所思所想其實都被既有的語言體系所規範,因此我們所沒有想到的、那些超出了我們語言系統的,或許才能反映我們最真實的一面。這又再次說明了人的思想、情感、關係都是複雜和捉摸不透的。與另一半的相處該如何是好,正是劇中帶給我們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偷情是果,關係裡的不快是因。若每段關係的開始是基於互相愛慕,那為何如今會落得互相憎厭的景況?劇中人物亦懵然其中,這也許呼應了劇本的複雜結構——每段關係中存在著太多變數,與陌生人的偶遇、不快的童年陰影、一個未接的電話,都可能埋藏了能顛倒他人一生的力量。更特別的是,編劇於第一部分所埋下的一些伏線,到觀眾在看第二部分時才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給觀眾帶來不少「原來如此!」的時刻。既曲折又寫實的情節與人物關係,不禁讓我們反思人類在命運之神面前的無力感。我們就好像活在一個棋盤裡,別人所走的每一步,也可能無形地影響了他人的一生。就如劇中第一與第二部分的角色看似毫不相關,但原來冥冥中卻影響了大家的生活。想深一層,我們現實生活也是如此。兩個人的愛侶關係,其實也被很多因素左右著。劇本正正以婚姻與背叛為核心,勾勒出人與人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重新審視在感情路上的道德對錯,引人深思。

 

至於在舞台和燈光設計方面,可見導演和創作團隊花了不少心思,把劇本中的那種錯綜複雜和撲朔迷離有效地呈現於觀眾眼前。舞台上並沒有用上很多擺設,只有一個圓形的軸心和沿著它旋轉的「時針」,而四周則被一塊塊長鏡子圍繞著。這巧妙地塑造出一個虛幻的舞台空間,讓角色可以透過台位、動作來演繹不同場景與時空,充分發揮出劇場在時間和空間的多變和可塑性。而燈光設計貫穿整劇都偏於幽喑,形造出一種神秘莫測、 難以捉摸的氛圍,配合主題之餘,更有助觀眾投入故事情節。在服裝設計上,鑑於此劇是由四位演員飾演九個角色,服裝造型設計對於觀眾分辨角色和了解劇本起了很大幫助。例如由黃慧慈所飾演的Sonja 和 Sarah,前者是個前衛的女強人,因此在衣飾打扮上較為成熟,穿上一條窄身直條紋的綠色連身裙和束起一個務實而不失時尚感的低髮髻,充分刻劃出明確的人物性格;而後者是個不想為關係負責的女生,心中帶點少女的稚氣,故在打扮上選擇了紅色連衣短裙和長曲馬尾。可見角色雖由同一演員飾演,但透過服飾設計和演員的功力,成功地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四位演員的傾力演出與合拍程度都讓人讚歎叫好。劇本開首的幾段戲勻是重疊交錯的對白,十分講求演員之間的互信與默契。於演出中,四位演員的對白節奏明確,沒有絲毫的猶豫,確是經過無數反覆排練和交流才能達成的高水準演出。加上對白本身具有模糊性,演員的內心戲更為重要,而四位演員的精湛演出正正能呈現角色內心的矛盾、悵惘、掙扎與痛苦,為觀眾帶來一個富有張力、引人反思的劇場體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劉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