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朝夕,病房往昔
文︰楊鴻鈺 | 上載日期︰2020年1月2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病房》
節目︰病房 »
主辦︰香港話劇團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11/2019
藝術類別︰戲劇 »

歲月是一場有去無回的旅程。社會在發生著劇烈變革,身處歷史浪潮裡的個人、身份和經歷也在不停地轉換。在時光洪流無情地沖刷下,變化的是甚麼?不變的又是甚麼?《病房》這齣話劇,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人生百味編織在了女主角三十年間一次次病房探訪的獨腳戲中,在病房這個凝固的空間裡,側面呈現出了1989年到2019年間香港社會的發展。

 

本劇由女主角張童探訪意外昏迷的男朋友的日常片段,以時間順序串聯而成,台詞集中在女主角在病床邊自言自語的講述。平淡的敘事既流露著細膩動人的情感,也牽纏出香港社會和文化的脈絡,打動觀眾且引發觀眾對相似經歷的共鳴。從無微不至地照顧與期待世興能醒來,到痛徹心扉地告別與進入新戀情;從普通的老師到備受學生尊敬的優秀教師;從結婚到離婚;從被告知不適合生孩子到生下並撫養天真可愛的女兒;從年輕熱情到年老從容,三十年來張童經歷著人生的種種變化。劇中的講述也將三十年間香港社會的大歷史投射到個體生活的小事件中,六四一週年的維園燭光悼念、九七回歸、千禧之年的元旦慶祝、03年的非典、08年的金融風暴,外面的大時代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遷,影響了個人的選擇和小家庭的生活。但始終不變的是,在病房裡,睡著的人仍然睡著,昏迷的世興一直是張童人生中最信任最重要的人。世興沒有兌現承諾成為陪在張童身邊一起生活的人,他的病房卻給了張童一個躲避世事無常的心靈空間,昏迷在病床上從不回應的他成了張童保存回憶、分享生活、傾訴不幸和排解情緒的樹洞。單一的角色,單一的空間,加上時間的跨度,演出巧妙地牽動著觀眾的所見所思所感在病房內外,在過去與現實之間、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不斷徘徊。

 

或許這麼多年間,世興給張童的陪伴不只局限於病房內,更是給張童提供了一種人生旅程中同行的精神力量,激勵她在歲月朝夕裡堅守著一份不變的良知和初心,與變化紛繁的世俗頑抗。張童在一次探訪中對世興說她不顧母親的勸阻,擠著人山人海進維園點完蠟燭,她說相信如果世興醒著,一定會拉著自己去參加這場悼念;在人生困惑迷茫的階段,張童在病房裡和世興訴說著她閱讀哲學書籍的感悟,她說期待病床上這位哲學系的才子能和她交流分享;評上優秀教師後,張童激動地在病房裡給世興展示她的證書,自豪地說自己拿到了他當年最渴望的榮譽……不透過直接的台詞對白,編劇這種隱約含蓄地塑造出世興的人物形象的方式,也讓筆者尤其欣賞。

 

在黑盒劇場的小空間裡,演出中使用的舞台投影也不得不提:四周牆上的心率機線條、波紋線圈和文字短句,結尾時播放的由病房、書本、玩具總動員、自由飛翔等卡通圖標組成的動畫,這些元素與表演和敘事平行配合,增添了情節中的意義象徵和空間上的夢幻氣氛。當中有兩段文字令人印象深刻,似乎是女主角張童探病旅程的心路總結,也似乎隱喻著編劇對社會變遷的感慨於深思:「懸崖只有兩個意義,飛翔或者死亡」,「失去比擁有來的實在」。

 

時光不停地在流淌,社會高速地旋轉發展,人生難免有數不盡的未知、無奈和遺憾,既要爭朝夕,又念著往昔。在戲劇中品味他人的人生故事,重溫身處的這個城市的歷史,走出劇院,目睹眼前這個風雨飄搖的城市,筆者感慨於發生在眼前的事物愈來愈不可想及,迷失於不確定這段人生還需要有多少東西需要適應和學習,寄希望於仍能在漫漫長路中保持樂觀清醒,不捨對愛與自由的執著嚮往。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楊鴻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