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山
劇場創作會取材自生活及社會觀察、真實故事,但往往現實素材及虛構創作的界線模糊。紀錄劇場以拼湊紀實訪談、實地觀察、資料整合等反映真實人群的故事,以「事實」為文本基礎,聚焦切實的情感、敘事角度及語言表達等。中英劇團的口述歷史戲劇《我們的摩登時代》結合由長者演出戲劇及真人圖書館訪談,將個人經歷及昔日回憶親身演繹,透過重現年輕時工作軼事反映舊時香港的社會光景及生活。
《我們的摩登時代》為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社區巡迴演出系列之一,透過與不同長者團體合作,包括社區服務中心及長者鄰舍中心,長者親身演繹具年代獨特性的舊時香港人情故事。此劇以職業博覽會形式進行,三個大展台演出短劇,三個小展台安排觀眾與長者親身交流。展台及劇場空間以舊照片、昔日職場文件及工具和舊電影海報佈置。觀眾於演區流動觀賞,先自由探索,然後隨演出次序圍觀不同展台。體驗遊歷式劇場時,一步一步發掘及拼湊小人物於各崗位的個人故事,組成屬於集體的大時代。
口述歷史戲劇屬紀錄劇場,共同採用真實紀錄為原材料,後者不如前者多以親身演繹,乃經過整合及篩選訪談、觀察及研究資料,透過演員演出創作文本。口述歷史戲劇現時主要由政府、學術及慈善機構與演藝及地區團體合作,多以長者親身演繹經歷為題材。社區巡演除了擴闊演出者及觀眾層面到專業劇場以外,亦具社會共融意義,透過第一身交流增加不同世代之間的接觸及了解。本地劇團演出的紀錄劇場則具互補作用,包括一條褲製作探討地產代理的《中間人》、傳媒記者的《時代記錄者》;天台製作訴說南亞裔人士在港故事的《山下的證詞》、外籍女傭的《不是女僕》,予較少出現於主流記錄或藝術創作的不同職業或少數族群等社群,於劇場有發聲的機會,記錄客觀資料之外的個人經歷及意見。
宏觀《我們的摩登時代》及以上本地劇團作品,儘管口述歷史戲劇及紀錄劇場有取於現實的共通之處,演繹文本的處理卻以是否親身演繹存在明顯的分歧。《我們的摩登時代》以長者親身演出及分享個人經歷為主軸。天台製作的紀錄劇場有採納符合文本國藉或親身接觸主題群眾的本地演員,形式或接近口述歷史戲劇,代表有共同或親密身份關係的群體。一條褲製作的紀錄劇場多以本地演員一人分飾多角的形式貫徹不同作品,抽取不同的個人故事或讀白,反映職業百態,這與《我們的摩登時代》有著截然不同的敘述角度。
口述歷史戲劇《我們的摩登時代》以長者親身演繹為切入角度,以戲劇及真人圖書館方式分享自己年輕時工作軼事及生活,結合戲劇化的趣味及真實的互動交流。於車衣女工一幕,除了呈現舊時香港工業發展蓬勃下,於製衣工廠的故事,亦道出下班後照顧弟妹及家人的擔子,生活艱苦下培養出「多勞多得」的拼搏精神。於真人圖書館的分享環節,觀眾了解到包括教師、化妝師等其他職業。除了親身交流、發問,觀眾間亦不其然分享自身經歷,有長輩向年輕人分享六十年代小學生要學習「尺牘」以方便書信。
這以親身經歷影響觀眾的劇場接觸,情感真誠,親近距離聆聽長輩的生活觀察,與年輕演員模仿飾演著重技巧相比,口述歷史戲劇有不可取代的真實感及個人化。長者演員可以分為群演特定職業的短劇及真人圖書館,雖然前者沒有給予篇幅訴說自己的職業故事,劇末每一位輪流介紹名字及職業,並鼓勵觀眾直接交流,反映了編導並沒有約化眾人為一個群體,著意突顯每一位的主體性及聲音。從他們的故事,了解到工作的滿足感、面對逆境的樂天精神、友儕間保留人情味的連繫等,將昔日成長歷程及對社會的貢獻娓娓道來,消弭一般人對長者沒有活力,甚至社會負累的刻板及負面印象。
口述歷史戲劇真實展現個人的敘事角度、觀點、語氣及情感,另一方面拼湊及補足為集體歷史。《我們的摩登時代》讓長者們埋沒於時代洪流的生活點滴及回憶重現劇場,雖退下職場,卻人老心不老,依然在台上發光發亮。
中英劇團賽馬會「獅子山傳耆」口述歷史戲劇計劃《我們的摩登時代》
評論場次:2019年12月14日,下午4時30分
地點:沙田大會堂文娛廳
照片提供:中英劇團
作者簡介:香港大學主修新聞及比較文學,曾於澳洲修讀電影及文化研究。參與包括「新視野藝術節」演後開評–藝評寫作導領計劃(2012)、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影評工作坊結集出版(2016)、雙城開評:滬港藝評深度交流計劃(2018)及澳門城市藝穗節駐節評論計劃(2019)。於劇場與戲院之間遊移,在形體與映像之間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