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凡夫
「《MUZIK 謬斯客.古典樂刊》自2006年10月至今,感謝您的肯定與愛護,我們即將於2020年1月發行最終紙本刊物….」這是2019年11月1日《MUZIK》於11月號雜誌上的「停刊公告」。同期月刊則以「安可曲」為主題,標題更用上「曲終人不散」,這明顯是對停止「紙本刊物」出版的公告的呼應及期望。
「馬拉松」式可喜作風
《MUZIK》於2006年10月創刊,筆者於2007年被邀執筆撰寫專欄《雙響炮》亦有十年的光景,可以說是老作者、老讀者,目睹雜誌長時間在內容上的變化發展,那可是採用「馬拉松」式,一步一腳印地去增加內容上的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踏實穩重地向前走,是極為可喜的作風,是從事要持續發展才能見成效的文化工作的踏實態度。這種摒棄浮誇式嘩眾取寵、急功近利的手法,在2000年以後的新世紀世代來說,彌足珍貴。
近年來的《MUZIK》,每期更極為用心地策劃各種音樂專題內容(包括11月號的「安可曲」),邀請各方面的專家撰文,在組稿上尤見出心思,可說是越辦越好,足以名列於大中華地區出版的優秀藝文雜誌前列的名單中。
但就在此一「感覺美好」的時間宣佈停止紙本出版,看似有點突然,但其實亦應是「意料中事」。在同一期雜誌「編輯台」的文章中,副總編輯連士堯便很明確地告訴大家此一停刊決定的原因﹕「《MUZIK》走過十三個年頭,傳播媒介的變化,也在這個世代有了爆炸性的發展,網路資訊與電子化逐漸成為新時代的寵兒,紙本媒體的產業鏈,也早已趕不上閱讀人口變化的速度。」簡言之,也就是近年不斷有「紙媒」壽終正寢的原因,「死因」絕非不明,所以是「意料中事」,但對很多仍未能習慣閱讀網絡文章的讀者而言,這卻多少是帶有傷感之事。
與時俱進必然現象
但人類科技發展不斷將人類社會改變,紙媒日走下坡是大勢所需,那麼《MUZIK》的「紙本停刊」真的會是「曲終人不散嗎?」。
就《MUZIK》作出「版本停刊」的過程而言,那應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事實上,這些年來,《MUZIK》採用的是「雙邊發展」的策略;在數位化的網絡版(MUZIK Air 網站﹕muzikair.com)方面的內容,便不斷擴大,既有專注於新聞新知的「讀樂」,還有專門提供古典音樂免費線上串流功能內容,在如Facebook、YouTube與lnstagram等社群媒體中,更早已擁有華文古典音樂媒體少見的成績。
為此,在「停刊公告」的末段,便寫了一段期望:「MUZIK未來將以嶄新的型態為各位愛樂朋友繼續服務,懇請您繼續支持,讓更多人有機會能以多元便捷的方式接觸古典音樂。」這也就是MUZIK「曲終人不散」的理想安排。
話說回來,網絡世界的來臨,全球化現象的出現,紙本版萎縮被網絡版取代,只是人類社會在網絡科技衝擊下翻天覆地變化中的一個部分,亦是大時代大潮流下與時俱進的必然現象。簡言之,MUZIK從紙本與網絡並存的「雙邊發展」轉型為數位網絡化,是隨著新一代閱讀習慣轉變的理性必然選擇。此一取捨於2020年實行,是估計只閱讀「紙本版」的老一輩讀者人數已為數不多的結果。也就是說,仍活躍的老一輩讀者,亦要與時俱進啊!這並非僅是台灣的讀者,全球的音樂雜誌讀者,身處高科技高速改變世界的每一個人,亦應如此!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本地資深音樂評論人,1982年開始至今,一直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於201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著有《愛與音樂同行─香港管弦樂團三十年》、《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現代香港的起跑點─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