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心: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易卜生〈群鬼〉》
文︰鄭政恆 | 上載日期︰2019年11月1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挪威國家芭蕾舞團 »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02/11/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2019年的「世界文化藝術節」以「北歐五國」為主題(同期還有「北歐電影節」),其中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群鬼》(Ghosts),去除對話,以現代芭蕾舞蹈演繹易卜生(Henrik Ibsen)的名劇。

 

易卜生的《群鬼》問世於1881年,與《玩偶之家》(即《娜拉》,A Doll's House,1879)和《人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1882)一樣,對僵化的社會道德有深刻批評。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群鬼》中,沒有對白,那麼批評還在嗎?

 

首先,我相信舞蹈創作人,早就假定入場的觀眾,對《群鬼》一劇已有基本的認知。換言之,未看過易卜生的《群鬼》,看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群鬼》就有困難了。所以,世界文化藝術節策劃者在演出前一周,安排「進劇場」的粵語劇本演讀及沿途評述會,是相當有心思的安排。

 

次之,易卜生的社會批評,已從對白轉移到芭蕾舞蹈的肢體表達,所以批評效果相當抽象化和本質化,劇本中的文學意味,也轉化成舞蹈的象徵意味。

 

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群鬼》一共有九位舞者,他們分別飾演易卜生原劇的五位角色(本文參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潘家洵譯本):寡婦海倫.阿爾文太太(Helen Alving)、兒子歐士華.阿爾文(Osvald Alving)、曼德牧師(Pastor Manders)、木匠杰克.安格斯川(Jacob Engstrand)、女傭呂嘉納.安格斯川(Regina Engstrand),其中飾演歐士華的舞者,兼演易卜生原劇中沒有出場的已故阿爾文上尉(Captain Alving),該舞者會帶上面具,以作識別。另有兩位演員飾演少女阿爾文太太和少年曼德牧師,兩小孩飾演童年歐士華和呂嘉納。九位不同年紀的舞者有時同時起舞,可想而知,過去與現在的時空會壓縮處理,而舞劇的演出,僅有七十分鐘左右,相當濃縮扼要。

 

舞劇《群鬼》由一個黑白錄像開始,演員以不同語言說明舞台的設置,但觀眾眼前的舞台是空蕩蕩的。開首是安格斯川父女的二人舞,以及阿爾文太太與呂嘉納的二人舞,而台側有小號手在現場吹奏冷爵士樂(cool jazz)風格的音樂。其中,安格斯川父女的二人舞具有強烈的操控,一方面帶有父權色彩,另一方面也表達出呂嘉納對父親的不滿,因為安格斯川想將女兒帶走,好為他工作。

 

《群鬼》的後幕升起,舞台的佈置呈現,舞台上是一間屋的切面,我們可以透視這個家的內部,好像阿爾文家中的一切問題,都要揭示出來。家後面不斷有黑白錄像,有時展現出家外「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峽灣裡的蒼茫景色」,有時就有角色臉孔的大特寫。家與個人,正是《群鬼》一劇要注視的焦點。

 

除了父權、家庭與個人,《群鬼》中的要角,還有曼德牧師,他是阿爾文太太的多年朋友,以宗教和家庭義務的名義,維繫阿爾文夫婦的關係。舞劇中,曼德牧師與阿爾文太太的二人舞,似乎更進一步令人聯想牧師與太太二人有愛慾,有私情,表達也相當明確。至於曼德牧師與安格斯川父女的三人舞,就凸顯牧師希望呂嘉納順從父親,呂嘉納被說服穿上鞋子,顯而易見是表達出俚語: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可是鞋子很大,根本不適合穿上。

 

無論如何,以上這些都令人想到教權與父權是一體,宗教力量維繫著家庭道德,但當中有不合情也不合理之處,行徑甚至跡近偽善。

 

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群鬼》,以壓縮化、抽象化和本質化的方式,新穎地演繹易卜生的《群鬼》。易卜生原劇的批判力,並沒有因為略去對白而消減,反而是更集中地直刺劇中的本質,包括表達出教權與父權的操控、角色之間的愛慾(除了歐士華與呂嘉納的亂倫,也暗指曼德牧師與阿爾文太太之間的私情),以致於的種種傷害。

 

在香港看《群鬼》,還有兩點值得一提。第一,2019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而1918年胡適在《新青年》四卷六號的「易卜生專號」發表〈易卜生主義〉一文,點出「易卜生的戲劇中,有一條極顯而易見的學說,是說社會與個人互相損害;社會最愛專制,往往用強力摧折個人的個性,壓制個人自由獨立的精神」,舞劇完全把握住易卜生的題旨,直指要點。

 

第二,香港導演左几在1960年曾將《群鬼》改編為粵語片《慈母心》,左几的改編要跨越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相對上將焦點集中於家庭與母子關係,也有比較樂觀的收結。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的《群鬼》,就隨從易卜生的原著,將年輕的歐士華,帶入瘋狂與不幸的結局。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聲韻詩刊》《方圓》編委。著有《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三本。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