諏訪內晶子與馬狄洛辛為香港城市室樂團的新里程掀開序幕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9年10月25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香港城市室樂團
演出單位︰香港城市室樂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019年9月30日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城市室樂團」在二十年前,由當年在本地管弦樂團任職的雙簧管演奏家黎燕欣(Leanne Nicholls)創立。當時香港的管弦樂團發展已步入成熟階段,小型室樂演奏會偶有零星出現,室樂團的音樂會大多數由外來樂團演出,本地大樂團成員與非全職樂手間中也有合作,以其他名稱組成的小型樂團也間歇地舉行一些音樂會,室樂團體的風氣慢慢開始為聽眾所留意。香港城市室樂團當時算是能作較定期演出的一隊小樂團之一,初期更以演奏巴羅克音樂,而能演繹出典型的韻味、水準甚至冠於本地樂團而打響名堂。二十年來團員的流動性頗大,在這次二十周年誌慶音樂會裡,也發現團員也跟數月前很不同了。樂團也聘任新的首席指揮瓦安.馬狄洛新(Vahan Mardirossian),在這次的誌慶中作首次亮相,為樂團寫下新的一頁。原定演出的法國小提琴家奧古斯丁.杜美(Augustin Dumay)久遺香港,但卻因急事而不能來港。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Akiko Suwanai)臨危受命,全盤接替杜美的大師班、綵排、與正式演出。

 

馬狄洛辛選奏了兩首冷門而動聽的室樂團音樂,把樂團與聽眾從過往較熟悉的巴羅克或古典範疇中,遷移至後浪漫與國民樂派的精緻作品裡。在西貝流士的《慶典行板》(Andante Festivo)裡,純弦樂的合奏,在優美的旋律裡,要求聲部對於歌唱美感的詮釋。指揮馬狄洛辛對於速度的設定,不慍不火,有較多的鬆動空間讓樂句呼吸歇息。團員們在掌握這首非典型西貝流士風格的樂曲時,不同聲部在音色與和弦的合拍上,效果良好,但對於這首帶點盪氣迴腸色彩的作品,要演繹當中富於感情的樂句上,神髓的表達便顯得較為生硬,而對於指揮提示的輕微放緩時刻,團員們也演奏不出當中的奧妙。這首作品在色彩上更像葛利格那一類型的風格,但團員領會出來的典型西貝流士豐厚深沉味道,在這裡反而行不通,小提琴組的太穩固色彩,反而顯得不美。樂曲末段與作品風格有點格格不入的定音鼓片段,吳美瑩溫和柔韌的力度與音色控制,卻能完美地融入弦樂團的演奏裡。

 

小提琴界的亞洲大美人諏訪內晶子,還記得當年她的音樂會宣傳照片,少女時代梳著一頭捲曲的日本卡通片主角「小甜甜」髮型,已摘下「柴可夫斯基國際大賽」的金獎,震動整個古典音樂圈。月初,與她相距二十歲的同校小師弟三浦文彰(Fumiaki Miura),也是來演奏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恰巧地,兩人當年皆是從未出過洋「鍍金」的少年,只單是在東京的桐朋音樂學院學習期間,就贏得國際高等大賽的冠軍。而在諏訪內晶子的年代,被歐美著名音樂學院羅致的亞洲小提琴學生,在彼邦深造後所栽培出來的「明星」比比皆是,而她只憑在日本學到的技藝,就能在艱鉅的賽事中脫穎而出,確實令當年的古典樂壇,掀起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巨浪。她在奪魁後翌年來港演奏過一次,之後就等到兩三年前才再來演出了。

 

諏訪內晶子對於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的處理,充滿詩意與浪漫情懷,音色與造句都極之細膩。相對地,樂曲中帶著濃烈的菱角與方規的特色,就被磨平磨滑,整體的氣場演繹更接近演奏莫札特或孟德爾遜協奏曲的風格,但她的金光閃閃琴音、緊湊熱情的演繹,卻從另一角度彌補了貝多芬作品所需的硬朗氣質。諏訪內晶子在三個樂章中,都貫徹了一點自由奔放的灑脫個性,連在最保守的第一樂章也不例外;第二樂章中極盡她表達浪漫之能事,音色嬌俏之美、與盡情高歌的無憂意念,仿如一個大地盡在她腳下的女王,成為全場的焦點。而第三樂章裡,她更顯得隨心隨意,愉快的氣氛不斷散播於她一時興起的感覺之中,活力四射。縱使,諏訪內晶子的演繹跟道地的典型貝多芬風格有著一些具體的差別,但她一直在最好的狀態之中,演繹上也非常優美動聽,而且隨心所欲,不拘小節,集豪邁與嬌美於一身。指揮馬狄洛辛完全明白獨奏腦袋裡的藍圖,在很多可以仿效諏訪內晶子風格的樂句中,作出比她更大自由度的調適,令整首作品的張力更大、也令樂團的演繹部份有更多從容的襯托變化。

 

諏訪內晶子加奏了兩首巴赫的無伴奏作品。在《第三組曲》的《基格舞曲》裡,她的處理也再次展示出自己的獨特風格。在這首較少被獨立演奏的樂曲中,她脫離了一般的所謂「標準」,在每句的句末時都用上明顯的輕音和短音,令舞蹈的感覺更強烈、令純粹的器樂作品變成真正的舞蹈音樂,非常可愛而動聽。不過,她在《第二奏鳴曲》的《行板》中,卻暴露了她在按弦時的沙石,在巴赫只強調和聲而實際上並不順手的作品中,被稍稍卡住,手指伸替動作所產生的多餘雜音,成為了樂句旋律的絆腳石。

 

馬狄洛辛選奏了一首有趣的樂曲,浦朗克的《小交響曲,作品141》。在四個樂章中,團員們對於節奏穩定而強烈的樂段,理解得還算不錯,但對於較陰柔或較具彈性的片段,所演奏出來的耿直,便顯得缺乏韻味。跟指揮貝多芬的協奏曲時一樣,馬狄洛辛傾向於富於變化的情緒起落與鬆緊交替,在這首接近新古典風格的法國作品中,他的多重思維更不斷地顯示於他的提示動作中。大部份團員明顯地追不上改變,也未能完全了解樂曲中的趣味,色彩上也未能做到法國音樂靈活而通透的美感,再加上少部份樂手的失誤,演奏水平當然大打折扣。當然,個別樂師還是能夠感受到樂曲與指揮所提供的靈感,木管組與小號組對當中的輕巧悠揚的魅力樂段,便處處能把自己樂器的存在意義投射到樂曲的演繹趣味上。總括來說,不同聲部的共識很不一致。

 

對於馬狄洛辛的加盟,樂團成員大概要花較長的時間去適應他的音樂風格,他豐富的思維及理解力,確實能對樂曲的色彩與氣氛產生很強感染力。期待欣賞到他們產生最佳化學效果的一天。

 

後記

 

諏訪內晶子臨危接替杜美來港演出,宣傳上在兩三天內已明顯來不及。雖然樂團的社交網站有提及更改演出者的通知,臨場亦有廣播及擺出告示,但已印好的場刊與宣傳品已更改不了。場刊中既然有附加的問卷,何不順便多印一張關於諏訪內晶子的介紹文章,令進場的聽眾及新樂迷,對這位趕來救駕的演奏家,能有即時的認識?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