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從來在編排和製作上也不是一個容易的範疇,偶然會在一些話劇中看得到喜劇的元素,但從頭到尾都以喜劇形式來表達的本地製作則不太多。《進擊の廢能量》一劇只有三位演員譚國明、張紋嘉和徐羨曾,前二人亦是此劇的監製,是次的創作是一個相當大膽的嘗試,選擇了難度甚高的喜劇表演形式,在小小的劇場空間裡把「廢」能量換成「正」能量。
此劇有十四段分場,表面上猶如一本活生生的散文集,但當中一些分場是有故事連接性的編排,刻意分隔製造了時間性的空間感,同時夾雜著不同的小故事,令觀眾預測不到下一部分的內容。開場的小節是講述一位黑布蒙頭的疑犯,在一個不能說「加油」的社會裡,因爲在親友聯誼活動或網站上發表了有關詞語而被審問,從而帶出其他故事人物在這個社會能夠用甚麼方式給予其他人支持和鼓勵的各種搞笑方法。例如在網絡紅人的表演片段中,因為故事中的社會不能用「讚」的符號,反而要按「嬲」的符號表示喜歡。在辦公室的場景中,主管為了實踐客戶的要求而令設計師無法忠於自己的設計理念,誇大失實的宣傳手法變成工作上的責任,卻與自己的內心產生矛盾,設計師用吹「BB哨子糖」的方法替自己和主管打氣。引用極端的例子可以讓觀眾感受更強烈,而同時引用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作為劇情可以引起共鳴,這方面此劇在策劃上是成功的,只是每段分場的時間都較短,令人感覺每一小節的內容不夠豐富多彩,在故事編排上若能夠省略一些重覆的語句或肢體動作,集中加入更多逗笑的說話會有更深層次的喜感效果。
演出較為特別的其中一個分場,演員們並非飾演人類的角色,而是網絡程式包括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這些變得有生命的網絡程式由最初在爭論誰是最有價值的程式,突然發現自己被雷射燈照著後怕被删除,至後來討論到在廢能量的社會中想較長壽反而是搶先要成為最「廢」的程式……特別欣賞他們這部分的服裝和道具設計,配合在螢幕手機的框框內演繹屬於自己程式的畫面和廣告,場面十分有趣。這部份包含了不同年齡階層的歡眾會用的網絡程式,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加上節奏分明的配樂效果和恰當的舞蹈編排更加能夠豐富劇情,增添現場的視聽享受,帶動場內的氣氛。其他的分場也有其獨特的風格和故事性,當中有不少場景是反映日常生活、社會局面、教育矛盾等的劇情,演員們分別飾演了多個不同年齡和反串性別的角色,運用了不同的說話聲調和豐富的表情,不斷在短時間內變換多個樣子,營造新鮮的搞笑氣氛,完全令觀眾感受到他們製作的誠意。唯一要留意的是場地的空間較小,演員們整體的聲線其實無需過於響亮,肢體動作也不必刻意誇張表現,反而在某些對白上需要轉換說話聲調時,要注意說話的內容會否因為改變了聲調、節奏或站立方向而變得模糊不清,能否更有效照顧場內的所有觀眾。劇中有跟觀眾互動演出的時間,本地觀眾大多數較內斂,不容易接受邀請單獨演出,反而邀請所有觀眾一起參與做簡單的動作會較易令人投入,對於怎樣的互動演出方式比較適合本地觀眾,還可以作進一步的研究。
總括來說,要在短短的兩小時內表演十多段分場絕不簡單,演員們無論在換裝的速度或情緒的處理也控制得宜,每一小節的描述雖然有其時間性,只是分場較多難免會有點急忙的感覺,但能夠在每一節都成功引用周邊的潮流趨勢形成喜劇效果,的確值得讚賞。製作喜劇需要掌握大量的資訊,即使是一些有諷刺現狀的場景也要拿捏準確,還要在演出中實踐出來,才可變成觀眾們的驚喜,從此劇的各個微小之處,可見製作團隊在創作時經過精密的考慮,從觀眾的反應和歡笑聲也可見證到此劇以「廢」為題卻能夠為大家「加油」的神奇力量。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