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在八月中上演的法語音樂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筆者約於半年前便留意到相關宣傳,當時十分驚訝,因為除了超大型製作如年底的音樂劇《獅子王》,香港一般的演出都不會那麼早開始宣傳。及後筆者在三月出席《粵港澳大灣區演藝交流會》時,才知道這是內地「聚橙網」進軍香港之作。
聚橙網是集以票務銷售、演出製作、劇場運營於一身的文化集團,在交流會上,其代表發言時說過之前曾嘗試在港主辦節目,但因不熟悉本港的演藝生態而碰了不少釘。而在首演日的開幕酒會中,主辦單位宣佈「聚橙國際」(聚橙網旗下早已分拆了不同的公司,專門負責不同業務)正式成立,可見他們視《羅密歐與茱麗葉》為慶祝新公司成立的重點製作。
既然如此受到重視,《羅密歐與茱麗葉》究竟有何特別?其實它早於2001年創作,號稱花了六千萬港元製作,由法國作曲家Gérard Presgurvic包辦作曲與填詞,由Carl Portal負責編舞與執導,並進行世界巡演,這次香港首演則是中國巡演的最後一站。
這個音樂劇版本的故事貼近原著,重要的角色和橋段都保留下來,然而背景時代設定很曖昧,一方面從布景建築物的風格,以及一些道具如蠟燭和羽毛筆等,都在顯示故事是設在古代;另一方面,角色的服裝、髮型、頭飾卻非常時髦,甚至羅密歐與茱麗葉初會面的舞會一幕,開始時的群舞員是埃及人打扮,舞蹈也明顯在模仿埃及人,相信原著的時代應該不會有如此的異國風情吧。
比較特別的是新增了「女死神」一角(根據維基,法國版本還有「詩人」一角),這個角色全身以素白色打扮,頭髮也是白色的,只需要跳舞,無需歌唱。她從第一幕已經現身,但明顯沒有任何角色看到她,基本上她沒有直接干擾角色的行動思想,只是在不祥或死亡的場景(如Mercutio和Tybalt的死亡)中出現,除了在後段她直接阻攔了神父Laurence寫給羅密歐的信,令他無法得知茱麗葉假死一事,從而導致了悲劇。
為了清晰地分開Capulet(即茱麗葉的家族)和Montague(即羅密歐的家族)兩大陣營,Carl Portal選擇用紅色的服裝和燈光來代表Capulet,利用藍色來代表Montague,讓觀眾能分辦清楚。較為特別的是Mercutio,他不屬於這兩個家族,但跟羅密歐份屬好友,因此他身穿接近藍色的紫色來代表他親Montague的立場。
原著故事的重心是兩位主角在敵對家族的壓力下相愛,但這個版本把兩個家族對立的張力減輕了,主要是由於在舞會一幕,雖然Tybalt發現了羅密歐一行人,並告知茱麗葉的父親,可是對方竟然會欣賞羅密歐,並以一族之長的身份壓下Tybalt的不滿。至於茱麗葉的母親雖力迫茱麗葉嫁給Paris,但出發點不是家族仇恨,而她本身也是男權下的受害者,這點削弱了她的威權。所以整體來說,兩個家族的對立主要存在於年輕一代,而非父輩間。
雖然整體的戲劇張力削弱了,但部分角色設定本身頗有張力,最突出的不是羅密歐與茱麗葉,而是Tybalt。他愛上茱麗葉,但茱麗葉愛的是羅密歐,而茱麗葉雙親心儀的女婿是Paris,他完全沒有機會;在舞會上他發現敵對家族成員,卻被壓制著無法行動,所以他根本是一個很壓抑的角色。在劇中也為他安排一首《C'est pas ma faute》(這不是我的錯),來給他抒發情感。另外還有一些戲份較少的角色是存有戲劇矛盾,例如奶媽一方面希望茱麗葉能跟羅密歐在一起,另一方面卻要執行主人的命令;另外茱麗葉的母親也是一個外強內弱的角色,可是礙於角色的重要性,他們的矛盾沒得以發展,有點可惜(根據維基,匈牙利版本中茱麗葉母親是與僕人相戀)。
Gérard Presgurvic所創作的歌曲以流行風格,且節拍強勁,使觀眾自然地跟隨節拍搖擺。不過音樂氣氛有時並不與情景配合,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見鍾情時所唱的愛情二重唱《L'amour heureux》(幸福的愛情),由於運用了小鼓,令音樂活像進行曲般,浪漫的氛圍減低了。後來婚禮上演唱的另一首愛情二重唱《Aimer》(愛),同樣用了小鼓,有種互相呼應的作用。另外下半場其中一幕是Benvolio與Mercutio指責羅密歐愛上敵對家族成員,而羅密歐則反駁,雙方的音樂截然不同,惟基調同樣是輕鬆的,完全感受不到這幕戲應有的對抗張力。
另一個音樂方面的問題是意義不明的升或轉調。一般來說,升或轉調應是跟隨歌曲/場景內容的改變,或是為推高氣氛而用。但劇中多首歌曲卻經常出現升或轉調,而歌曲/場景內容的變化卻不大。以《Aimer》為例,當羅密歐唱完一段後,茱麗葉演唱相同樂段時已經去了第二個調,感覺有點來得太快。後段多次出現的升調亦令推高氣氛的效果減低。
音樂劇當然少不了舞蹈。歐美音樂劇演員除了唱功要了得,同樣要跳得,因此他們也有大量舞蹈,但法國音樂劇的舞蹈,主要由群舞員負責。在《羅密歐與茱麗葉》中,除了幾位主要男角有多些舞蹈外,其餘角色只有較簡單的動作和走位,主要集中精神在演唱上。
連番出錯的燈
不知是否少了一晚的排練的緣故(文化中心曾因公眾活動提早關門),表演在技術方面有明顯改善的空間。首先是擴音系統的問題,演出沒有現場樂隊伴奏,音樂和合唱歌聲都是播出來的,但擴音聲量較大,有點蓋過歌聲,其中一首歌更明顯忘記調高只有合唱的那部分歌聲。
另一個問題是燈光連番出錯,有一幕明顯照漏了一支燈,但這不是最嚴重的失誤:有幕是Mercutio由有燈的台右(觀眾方)跑向無燈的台左,停下來擺好姿勢,原本應該停下來時有燈射在他身上,怎料那支燈完全照不中他,而是照在台邊(甚至照到前排觀眾),補救的方法是用第二支燈照在Mercutio身上,這個失誤實在是太明顯了。
難忘的安歌環節
全晚的高潮出現在完場後。完場一刻關燈後,當燈光再次亮起時,竟有一班大陸觀眾已經走到台前拿起手機或相機拍照,據知他們是跟著巡演來到香港捧場,他們明顯知道接著有安歌和大合照環節,所以會一完場便衝上前,霸佔有利位置。安歌環節旋即變成派對般,台上載歌載舞,台下反應熱烈,氣氛高漲。
筆者事後在網絡搜尋資料,發現《羅密歐與茱麗葉》之前在台灣演出時,部分宣傳早已寫完場後會有「互動環節」,亦找到相關片段,看來這部分已經成為演出的一大特色。
《羅密歐與茱麗葉》
評論場次:2019年8月9日,晚上7時 30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照片提供:聚橙國際
作者簡介:樂評人,香港藝術發展獎2017藝術新秀獎(藝術評論)得主,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音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編有《香港古典音樂年鑑》(2014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