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樂樂
文︰夏如芸 | 上載日期︰2019年6月25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網上圖片
節目︰即興默劇王 »
主辦︰法國五月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8/6/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即興默劇王》是一場一小時多的合家歡的默劇演出,當中配合了燈光、音效和觀眾互動,讓觀眾開懷大笑。它更是把兩齣獨幕趣劇《內在的想像》和《月亮天空》結合成此劇。比一般的默劇,當中最特別是它沒有用任何道具,如波或者氣球,只是以形體去引導觀眾想像不同空間內的不同物件,甚至是用這些幻想出來的物件作互動。而和觀眾互動更是整個演出最難控制的一部分,但也是小丑朱利安.高拓(Julien Cottereau)最令人驚訝的地方。他能夠以一人之力和一位觀眾在台上互動之餘,更可以令在座六百多位觀眾不時哄堂大笑。演員只用形體要做到這種感染力也絕非易事。高拓以形體及身體的能量塑造強大的感染力,令全場觀眾打成一片,可是他在處理文化差異這方面也應要對當地的文化有多點理解。有時台上文化差異的錯摸是會令人發笑,但太多只會令人感到表演者的溝通能力不足。

 

大家兒時也可能在學校試過跳大繩,這個兒時記憶的歡樂應該也存在不少人的腦海之中,可以算是一種集體回憶。但在台上靠幻想力,一齊來「跳大繩」實在少有。高拓只是透過隨機抽樣的觀眾,用手的大幅度轉動下,再加上以富有活力的招手及跳躍動作鼓勵台下觀眾上台一起來「跳大繩」。這個「跳大繩」的動作其實很快觸動了觀眾的記憶。更難得的是,竟然有共十多位小朋友(有香港和外國人)及大人一起玩這個想像出來的「跳大繩」。雖然當中有點運氣的成份,但現場所見,最先上台的一批觀眾主要是坐在觀眾席的後排。可見高拓身體能量表現能力有約二十米的距離(以舞台和最遠的觀眾席距離計算),已比一般在街邊或生日會中的歡樂小丑的歡樂感染力已高幾班。所以要勾起不同國籍人士的歡樂情緒,可以由兒時的歡樂記憶入手。

 

不少香港觀眾比較被動,或許是我們的教育及中國文化中比較少鼓勵學生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更不用說在幾百人面前表演娛樂大家。但高拓卻用一些循序漸進的方式,令一位隨機抽樣的觀眾在全場觀眾面前自信地行貓步。當中的過程除了因為高拓的感染力外,更重要是他和觀眾互動的過程會慢慢降低觀眾在台上的壓力。例如筆者欣賞那一場,第一位女觀眾最初要和高拓扮坐電單車回家時,表情是有點尷尷尬尬。即使於台上在高拓家中作客時,她的膊頭仍然是有點內縮,不是一個放鬆的狀態。直到高拓教她在台上做重複的動作,她得到高拓每次非常熱情的鼓勵及台下的掌聲後,手腳的動作由當初「懶懶閒」去回應高拓指示,到行貓步時手腳明顯向外伸展的能量。這些都顯得高拓在與觀眾互動設計上非常有心思,運用觀眾反應去增強受邀觀眾在台上表達自己的信心。高拓另一個比較特別的方法是他不像其他小丑那樣會以身體語言取笑台上觀眾演出不好,反而以重覆方式再引導觀眾做正確動作。當然不是人人也接受這個方法,就如另一位同場被邀請上去的小朋友,在和高拓玩幻想中的「彈彈球」時,表現出十分不情願,在回應高拓的指示上也很被動。高拓重覆多次不同玩「球」的方法不果,就再邀請其他的觀眾上台進行互動。一方面可以很快處理台上觀眾的不悅而產生的尷尬,另一方面也因邀請不同的觀眾,令這個演出有更多趣味。可是實在不宜短時間內不斷換觀眾去化解這個尷尬,所以,一開始在挑選合適的觀眾上台是整個演出最大的挑戰之一。

 

雖然高拓在形體表達上有很強歡樂感染力,但他也要留意如何處理文化差異的問題。文化差異最明顯的地方是如何向其他觀眾表達他家裡的佈置。由於台面只有一張長椅,所以他不時要用身體去表達家中不同的擺設。可是這些實在不容易立即解讀。即使是相同的手勢,在不同文化中會有不同的意思。例如,我們平日的「OK」手勢,對法國人來說是零的意思。所以高拓指導第一位上台觀眾做拍照動作時,他只是用手表達面前一個類似方形的東西,似是家裡的電視機或螢幕。而這位觀眾因未能明白,所以不能作出相應的回應。筆者也要到他重複一兩次擺不同姿勢時,才明白到他其實想要台上觀眾一起望向前方的古舊相機拍照。雖然以一個默劇互動演出來說,文化差異的錯摸而引起喜劇感是一種很慣常的手法,但是在整個演出中若出現超過三次,其實也會令人對這位默劇演出者的溝通及表逹能力感到疑惑。

 

完場以全場觀眾一起拍手背模仿下雨聲作結,從高拓開心在「雨中跳舞」的樣子來看,他很享受和所有觀眾一起營造出像《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ing),那種在風雨中享受自由的畫面。這就如香港雨傘運動和近兩星期的遊行一樣,是大家眾志成城所創造出來的美景。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因喜歡戲劇,而鍾愛大提琴及音樂。也因喜歡文字,而遊走於藝術行政及藝評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