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雅講不停
文︰賴亭樺 | 上載日期︰2019年6月1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節目︰維多利雅講 »
主辦︰一鋪清唱
地點︰香港大會堂劇院
日期︰19/4/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音樂 »

《維多利雅講》為一種較新的藝術表演形態,結合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及戲劇的無伴奏合唱劇場,全劇以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香港文化因時代的變遷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劇名以取「維多利亞港」之諧音「雅」字帶出整齣劇的精髓,感嘆現代人因速食文化對於雅言不再重視,逝去高雅的詞彙,並引用多首文言文《易經》、《孟子》等,點出每首歌曲的主旨,而「講」則是因此劇不單只有戲劇的成分,更融合說唱的元素在內,故將維多利亞「港」改為「講」。在歌曲的安排上,可看出製作節目的用心,全劇13首歌曲皆緊貼著香港生活,每首歌曲之間更是環環相扣,從食衣住行各層面探討過往港人生活的榮華,變遷至今的繁榮,雖大量使用文言文做為歌曲的引言,但透過獨白、歌詞引導、戲劇走位、道具輔助、字幕提示以及燈光效果,循序漸進將情緒推至到《獅子山下留》一曲(改編自七十年代由羅文所演唱的《獅子山下》),好像在告訴觀眾雖然我們眼前看到的光景不如從前,但仍需抱持著盼望,期待看見不一樣的香港。

 

此劇最令人讚嘆的事不是歌曲或題材,而是有完整的專業團隊,對傳統無伴奏合唱團來說,不外乎就是「原地」演唱,將彼此的聲音融合至最圓融,共鳴最和諧的頻率,但一鋪清唱顯然不只是想要「原地」合唱,更不只想要做到和諧的聲響,每位歌唱家都必須身兼演員的身份(我想這也是為甚麼在節目單裡的介紹並不是寫歌手簡介,而是演員),就像開演前七位演員在觀眾席行走一圈,提醒觀眾節目即將開演,這樣拉近觀眾距離的手法在表演節目中相當常見,你或許認為走一圈觀眾席有甚麼困難,但請換位思考,本劇的演員大部分為演唱背景出生,慣於舞台上遠遠地望著觀眾席演唱,如果當你需要邊走邊與數百對雙眼對上,並同時需要自然地從眼神交流中透露「請肅靜」的意念,那就另當別論,從這小小的地方都能感受到團隊的用心。

 

再者,當我打開節目單介紹混音師時,當下有點疑惑,一個無伴奏合唱團為何需要有混音師?演唱現場需要做混音那是否是因為擔心會有缺陷才需要靠混音來調配,看完整場演出只能說:「實在抱歉,誤會至深」。混音的作用如同電影的環繞音響,需要靠「後製」調配音質的濕度、厚度以提升畫面的質感,但此劇的混音師卻是「現場」即時調配,例如當獨白正在述說時,聲音自然是最立體、明亮,其他合唱的音質相對混濁而扎實,倘若演員不慎忘記對白,聲響的「走位」也需要顧忌,這些都需要靠無數次的排練跟默契才能克服。當然,演員的歌唱功力沒話說,不論是艱深的台詞或是舞台走位的默契,都相當更令人敬佩。道具的安排並沒有太過華麗或複雜的設備,僅利用幾張桌椅就貫穿整場,其中有趣的是巧妙地安排喝水的橋段作為休息。但最令人意猶未盡的環節為謝幕,精彩的演出不外乎受到觀眾如雷的掌聲,此劇亦然如此,演員謝幕後不是將幕簾降下,而是一艘遙控的玩具船,從舞台的左方緩緩地駛進右方,宛如從維多利亞港上平緩地開出港外,跟岸上的人們告別,藉由船隻的行駛簡潔有力地完成謝幕。如此面面俱到的作品,不免讓人期待維多利雅講2.0版、3.0版,甚至期望讓維多利雅講不停,但同時也擔憂下一部又該如何突破?

 

一齣好劇其附有的價值不在於重金聘請名導演、名演員,而在於團隊的精神。可以從短短的75分鐘表演裡,感受到幕前幕後所有工作人員都相信自己正在貢獻對的事,就如同信仰般虔誠,這份的熱誠也真切地在表演裡呈現且成功深深打動每一位觀眾。相信不久的將來,此劇將成為港人心中經典傳唱的作品之一。


(原載於2019年6月《三角志》)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居港台灣人,曾為作曲家,喜歡坐在咖啡廳窗邊,看著人來人往的人,發想每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