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十年——《樂樂國樂團45周年音樂會—眾樂樂 齊齊玩爆音樂廳》觀後感
文︰駱靜怡 | 上載日期︰2019年4月2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樂樂國樂團
演出單位︰樂樂國樂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9/4/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香港是一個殖民色彩濃郁的現代化城市,在多元文化環境下,中國音樂如何與當代對話?我在樂樂國樂團45周年音樂會中找到了答案。

 

樂樂國樂團是一個不斷蛻變的樂團,不但是技巧上,藝術追求上也不斷尋求突破。樂團過往曾與沙畫、手提電腦樂隊、微電影、舞蹈等不同藝術形式合作,今場音樂會也不例外,整場演出既有傳統中國樂曲元素,亦加插當代作曲家所編寫極具玩味性《玩爆音樂廳》作品,並且邀請瑞典籍唱作歌手Viktoria Tocca合作,連唱七首經典音樂劇及電影名曲,當中包括《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歌聲魅影)、《Beauty and the beast》(美女與野獸)、《Never Enough》(大娛樂家)、《When you Believe》(埃及王子)等。

 

是次音樂會從選曲方面,經已看出創團策劃者的心思。《絲綢之路》是當晚音樂會所選取的第一首作品,由上海民族樂團駐團青年作曲家姜瑩創作的一部帶有西域風情的民族管弦樂。「庫姆塔格」在維吾爾語中意為「沙山」,樂曲所展現的正是絲綢之路豐富的音樂文化。作品具有西域音樂多元的文化特色,音樂熱情奔放,十分適合作為晚會開首,讓觀眾融入其中。

 

音樂會最後選取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王丹紅的作品《太陽頌》作為音樂會的結束,同樣極具民族氣息的音樂作品,可算與開首《絲綢之路》作出首尾呼應。《太陽頌》取材於巴渝地區民間素材,運用了豐富多變的交響性表現手法,在展現民族風情的同時,又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樂曲輝煌而壯麗,除了讓晚會一眾樂手、觀眾盡興之餘,值得一提的是兩首樂曲在演奏處理上同屬高難度的作品。相信指揮及團員皆為著是次演出付出不少努力及時間,而成果相信所有在場人仕有目共睹的。

 

當晚除了中樂演奏外,也邀請瑞典籍歌手Viktoria Tocca合作,連唱七首經典歌曲,第一首選取的《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來自音樂劇歌聲魅影,濃厚的鼻咽腔共鳴,讓聲音變得圓潤,七首樂曲透過朱紫陽和倫偉傑重新編寫,配器及音色上與原著不同,加上歌唱者有自我一套演釋方式,在樂曲上加了不少rubato(自由彈性速度)來表達其情感,故此可算是重新演釋,而《Dark Waltz》用了特別聲效處理後,音色更能配合歌詞中的意境,讓人印象深刻。

 

在整場音樂會中,最為人驚喜的可算是《玩爆音樂廳》,首先是主題動機夠特別!倫偉傑用「請食飯」作為leitmotif(音樂上的主題動機),以影像科技讓觀眾產生好奇,而音樂演奏期間,演奏者會舉起「好肚餓」、「指揮搞咩!開飯未」的標語,然後又會摺紙飛機善意「催促」指揮是時候開飯,樂曲玩味之餘亦反映他們就是一起努力和指揮練習、一起經歷的一群。其實放紙飛機的動作又豈止善意「催促」,從他們站立地玩轉樂器,透過節拍與觀眾互動,也反映出他們都是年青、仍然有理想、有夢、充滿活力的一群。

 

香港的歷史與地理位置等因素決定了它多元文化並存的特徵,而多元化的音樂風格就促成了樂樂國樂團不拘一格的藝術特色。它以中國傳統音樂資源為基礎,廣泛吸收西方專業音樂的理念、技藝,以及不同藝術形式,創造出一個不同於傳統音樂體裁、風格的樂團,而它所付出的豈止一朝一夕的事?要從單一到多元,打破中西方的二元對立,需要保持一種開放的對話意識。盼望樂樂國樂團繼續能將中國音樂美學的精粹承傳,同時與當代對話,創造下一個十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中文大學視覺文化硏究碩士,自幼習琴,初中時開始接觸中樂。大學時期修讀音樂及視覺藝術,主修綱琴,副修中樂揚琴。在學期間曾獲奬學金到維也納交流,於2009年前往美國跟隨凱特.博伊德博士深造;201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全費資助前往倫敦進修音樂及藝術教育。她的新詩及評論文章曾刊登於明報、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舞蹈手札、Art Plus及《三角志》等文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