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莎舞團簡約經典再現——《雨》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19年3月22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Anne Van Aerschot
節目︰《雨》 »
主辦︰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城市︰澳門 »
藝術類別︰舞蹈 »

來自比利時的羅莎舞團最為人認識的,相信會是1983年首演,至今仍然巡演不斷的後現代經典舞作《Rosas danst Rosas》。編舞家安娜.德瑞莎.姬爾美可透過四位女舞者重重複複之高能量細碎動作,展現出純舞蹈的震撼力量;而為此舞作作曲的Thierry De Mey,在1997年所執導的電影版本,更堪稱舞蹈錄像經典中的經典。

 

至於即將在澳門藝術節上演的《雨》,則是羅莎舞團的另一經典舞碼,亦是姬氏創作高峰時期的代表作。首演於2001年的《雨》,以簡約主義作曲家Steve Reich的《Music for 18 Musicians》(1976)作為配樂,並根據其曲式的音樂編排原則,與舞者們共同發展出動作與畫面。整支長約七十分鐘的純舞蹈作品,配合樂章中十一個和弦反覆輪替,充滿著重複的幾何動作,但跟《Rosas danst Rosas》那種硬蹦蹦的較勁式重複往還完全不一樣,除較為生活化以外,更嘗試與數學關係及幾何原理呼應:七女三男的舞者動作設計,皆以螺旋曲線與直線交錯去體現,發展出不同層次的變化,將被視為大自然美學定律的黃金分割螺旋比例應用在其中。

 

十位舞者大部分時間都會同時處身舞台之上,而且群舞變化相當多,故對一眾演出者來說,無論是體力還是對技巧的要求皆非常高;不過站在觀眾立場,單看舞者如何一氣呵成,純熟地聚合、散落,就已經叫人目不暇給,再加上他們的動作變化不斷,在簡約的變奏之間牽動情緒,實在嘆為觀止。

 

為此舞作設計服裝及佈景的著名舞台美學家Jan Versweyveld,利用了一整排由垂吊粗繩子組成的垂簾,在舞台後方圍成一道黃金螺旋曲線,而舞台中央地面上就貼有非對稱、散落交錯的橫、直、斜不同顏色直線,當中的直(垂下的繩、地上的線)與彎(整道簾的弧線),為空間增添張力,同樣值得細味。

 

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巡演版本乃姬氏在舞作首演十五年之後,於2016年為新一班舞者而重排。縱使作品已面世多年,但其展示的技藝與形式,在今天看來仍然十分精彩,且看這批新的年青舞者,如何為這支大師經典作帶來新的活力、新的面貌。

 

(原載於「第三十屆澳門藝術節」網頁:http://www.icm.gov.mo/fam/30/cn/detail/articleDetail/Guide2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