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7》:由個人出發的歷史課
文︰江藍 | 上載日期︰2019年3月1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Érick Labbé
節目︰887 »
主辦︰第四十七屆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羅伯特.利柏殊 »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日期︰02/03/2019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踏入二十一世紀,表演藝術的發展越來越多樣。創作人也都尋找新的出發點,發掘藝術的可能性,可能以科技至上,又或者概念先行。因而輕易忘了劇場跟電影院、足球場一樣,是一個承載集體記憶的地方。我們在那裡經歷相同的東西,一同感受、分享創作人給我們製造的經驗,甚至由此觀照自身的處境或所在社會的情況。

 

因此,看羅伯特・利柏殊(Robert Lepage)《887》時,即使不熟悉加拿大歷史,但當中關於個人歷史的記憶,很能勾起觀眾,尤其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長的的共鳴,也是一記晨鐘——我們今天的記憶,可能只存在手中的智能電話內。在智能手機以外,我們腦海裡會儲存了今天的甚麼?

 

在《887》中,利柏殊借一次在某個重要場合朗誦詩歌,但準備時他卻無法記熟詩句的經歷,探討我們為甚麼只記得某些事件,記憶的選擇從何而來,而這些記著的東西,又包含了甚麼意義。他提到即使無法記起自己現在的手提電話號碼,但兒時家居的電話號碼還能瑯瑯上口——那是同輩人都有的經驗——也印證了記憶的存在,不在其時間的遠近,而在乎發生的先後與對個人包含的意義。

 

由電話號碼,利柏殊說到童年時家居所在的大廈街道門牌:默里大道887號,再由此而帶出他童年的記憶,以及當中反映了的家鄉魁北克市當年英法語社群間的緊張關係,而將一部自傳式的作品層次提升,同時審視了社會與個人群體的關係。

 

《887》 中利伯殊以講座及演出的形式,透過回溯記憶而給觀眾上了一場生動有趣、發人深省的演出,演出那幢複製了他童年時居住的大廈的模型。透過每個家庭的露台,隨著利柏殊的講解或故事,以錄像或模型人的方式,讓觀眾「親歷其境」。那座大廈是社會的縮影:住著說法語勞動階層和有個英國太太的家庭。當中的家庭事件與糾紛也許並不陌生,但在「887」這座大廈內的故事,還夾著語言及階級的問題。利柏殊的父親因為懂得英語,因而還可充當搭上他的計程車的美國遊客的導遊而多掙些收入。利柏殊記得在法國總統戴高樂到訪魁北克時發表的演說後,父親的說話如何預視了當時獨立分子的行動。當年他自己如何因為父親的低收入職業,即使入學試成績優異而仍被學校拒諸門外。

 

利柏殊透過一幕幕的個人往事,讓觀眾認識到魁北克的歷史。但他並不純粹停留在此,藉著朗誦詩歌的事件和回到母校,參觀戲劇學院的畢業演出,以及改了名字的街道,反映了當下跟近世紀以前的社會的異同。最後,他朗誦了引發這個演出的詩歌,由加拿大詩人Michèle Lalonde 撰寫的《Speak White》 ,叫人再次深思今天仍然存在於不同語言社群間的歧視問題。

 

利伯殊動人的故事都是透過高科技的輔助來展示的。他是劇場魔法師,在作品中,他大量運用科技來製造叫人驚歎的效果——一個外太空宇宙與洗衣機並存的舞台裝置,一個斜台化成的復仇王子的國度,又或者今次可以變成他家中的廚房/飯廳,又或者書房,以至演講廳,甚至市政大道的大廈。手中的智能電話也成了他舞台上的道具,移動的電話展示了戴高樂在轎車上檢閱大道旁市民的鏡頭。這些以最精細的科技做成的背景,承戴了他對事物背後的觀察與感受。他對科技,以及演員與機械的配合有股異常的執著,但並不是純粹的要展示科技的力量,而是與內容相配合。就像在《887》 中,我們驚訝他的舞台設計及運用鬼斧神功,但也更為其故事所感動。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評論人,致力以文字紀錄劇壇現狀。現任「IATC(HK) 劇評人獎」、香港舞台劇獎及香港小劇場獎評審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