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的其中一個劇目《握握手,做個老朋友》是別出心裁的愛心製作。由澳門本地劇團「夢劇社」的一班年青演員及澳門聖安多尼堂頤老之家的長者們合力演出,充分展現了彼此關愛社區的精神。
演出場地安排在澳門盧家大屋,令觀眾置身於從前的住宅當中,時光倒流的感覺更容易投入到「老友記」所細說的故事中,唯一缺點是場地沒有洗手間供給需要的觀眾使用,有點不便。缺乏,是人生必然會感受到的感覺,但是對於不同年紀或經歷的人,需要填補的缺乏亦有很大差距。從各位長者演員們所說過的故事中,大家都會知道舊時代的生活環境,缺乏的是生活上的物質和文明的建設,而因為這些缺乏,推動了他們為了改善生活質素而不斷發掘自己的能力。劇中一位婆婆強調自己不是有膽量,而是有智慧,多次轉職和令人感到心酸的經歷,是在當時沒有太多選擇空間的社會環境下能夠選擇的路,她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是擁有生活智慧。從前的澳門,交通工具也缺乏,由澳門到氹仔只能走路,劇中另一位婆婆,說她從前會牽著小孩的手一起散步至氹仔,她擁有的是寬容的態度,依然可以笑看沿路風景。在缺乏資訊科技的年代,此劇唯一的一位男性長者演員盧伯伯,憑著自己勇於嘗試與創新的思維,研發出廣東第一部電視機,他擁有的是毅力和創意,並且與時並進,在演出時拿起平板電腦和年青演員合照,場面相當搞笑。還有一位經營士多三十餘年的婆婆,從前澳門大三巴牌坊附近還沒有幾個遊客,她會跟每位路經的街坊鄰里建立友誼,她的丈夫為了幫補家計也會去路環那邊種菜,她擁有的是人情味。
長者們經歷過時代的變遷,從前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的年輕人不同,要長者們接受如此急速改變的社會生活環境,未必一時之間能夠適應,他們更需要的是年輕人給予協助、關心、體諒、配合和包容。現今的年輕人擁有各式各樣的科技配套,在物資氾濫的年代生活方便得令人無需思考,年青的一代缺乏生活上的磨練,在選擇太多的生活環境下成長,追求的東西不容易令自己滿足,在道德倫理方面不再無條件地遵守應有的規則,漸漸失去尊重長輩的態度和對生活感恩的心,這是此劇能夠令年輕的觀眾反省自己想法和提醒大眾對於社會上不同界別的長輩需要面對的問題。
《握握手,做個老朋友》在表演完結時讓每位長者演員和觀眾握握手,主辦單位的義工亦製作了小花束送給每位演出的長者演員,觀眾與演員們一起拍大合照,場面非常温暖。場內擺放著幾個古代民間小遊戲的攤位,在完場後觀眾們可以試一試玩玩長者們小時候的遊戲,例如用簡單的一條蠅子綁成一個圈,互相拉出不同的花樣而不會打結。還有抓小豆袋、拍公仔紙、挑竹簽等幾個小遊戲,不懂遊戲規則的觀眾可以請教在場的長者,還可以跟長者們一同嬉戲,這樣設計的形式,讓長者演員們和觀眾一起互動,長者們可以懷舊一下之餘,年輕的觀眾學懂了古代民間遊戲,可以回家跟自己家中的長輩一起玩,亦可讓這些小玩意繼續傳承給下一代。現代的小孩子,越來越不喜歡玩具,即使現在的玩具是如何精緻美觀或多功能,卻只會集中凝視手中發光的智能電話或平版電腦,減少了與人溝通的機會。玩具即使是簡單或古老,通過遊戲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透過說話和觀察玩家的面部表情,可以增強自信心和提升思考力,此劇對於觀眾如此用心準備,可見這劇團有相當的社會責任感。無法預計的是整個流程超時,長者們說話的速度和說故事的長短,即使彩排充足也不是可以容易控制,不過觀眾的參與和對表演者的支持,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協辦演出節目,對於一般的表演團體來說已經不簡單,要與本身不是職業演員的長者們合作一套話劇,當中劇團和長者們需要一定的配合和互相包容,才可以順利完成一個話劇表演,這一點值得讚賞。但整個劇的編排比較零碎,長者們陸續分享故事時並沒有給人一種與年輕演員表演同一話劇的感覺,其實可以編排成一個訪問劇場,例如年青演員可以飾演主持人,以電台或電視台的節目訪問形式訪問長者的經歷,有技巧的問答方式有助長者演員較快回憶起想說的內容,同時有助控制節目時間,可以較容易令觀眾投入現場節目當中,稍作修飾便能夠讓故事感覺變得完整。普通的長者們並不是每一位都能夠好像此劇的「老友記」般,可以如此壯健樂觀,開懷地在觀眾席前表演,並且樂意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因為社會上依然存在著很多身體健康狀況不佳,生活上缺乏安全感的長者,他們是更加需要年輕人和社會的主動關心、陪伴和支持。此劇不需論演技,每位願意合作參與這個演出的「老友記」及年青劇團對於長者關愛的推廣精神,皆值得加以表揚。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